邱坤良專欄:吠影吠聲─戰後台灣第一齣莎士比亞劇作疑雲

2019-02-28 05:50

? 人氣

前述呂、焦、王、間諸家皆非莎劇專研者,《疑雲》有沒有演出應該不是他們留意的重點,只是有聞必錄,順手記上一筆。比較怪異的是,活動力十足的「台莎界」某些人士雖將拙作列入參考書目,卻仍然相信《疑雲》在台灣有演出,未對「前人」看法(包括本人)予以修正,並對何以《疑雲》演出靜悄悄,沒有任何演出資訊,最後「將」在北一女中大禮堂演出提出解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大外文系的雷碧琦在接受《莎士比亞在臺灣》(臺灣大學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電子報)的專訪時,說:「陳大禹曾寫過《香蕉香》,於1947年上演後,隨即遭官方禁演。一年多後,他選擇在1949年2月28日,上演改編自莎士比亞《奧賽羅》的劇作《疑雲》。雷教授據此進一步申論,《疑雲》演出日期並非巧合而已,從劇本便可知一二,莎劇中《奧賽羅》男主角奧賽羅(Othello)與女主角苔絲狄蒙娜(Desdemona)彼此有著膚色上的差異,相戀通婚的後果,導致悲劇性的結局。透過改編莎劇的作品《疑雲》,身為藝術家的陳大禹,企圖以劇場的方式,陳述他對於戰後初期的悲憫觀點,並表達他對於族群和諧的渴望。」

聯想力豐富的雷教授2015年12月刊登在《臺灣文學館通訊》第49期的〈莎士比亞到臺灣:學術、翻譯與演出〉並未提及陳大禹的《疑雲》,而是在《王子復仇記》的廣告圖片下標注:「配合莎士比亞四百歲(1964.4.23)誕辰,政工幹部學校對外公演《哈姆雷特》(Hamlet),在《中央日報》刊登的廣告號稱是自由中國第一次公演莎翁刻骨銘心的劇著。」(頁20)

2016年她在梁文菁編著的《與莎士比亞同行》一書中又堅持《疑雲》是一部「非常敏感或者非常在地的戲」(頁86),然而在其英文論文集Shakespeare’s Asian Journey:Critical Encounters, Cultural Geographies, and the Politics of Travel (New York: Routledge, 2017)卻不再提及《疑雲》,前後說法反覆,令人疑惑。

其他如美籍臺裔學者黃詩芸(Alexa Alice Joubin)在2009年出版的英文專著Chinese Shakespeares: Two Centuries of Cultural Exchanges中也將陳大禹搬演的《疑雲》作為臺灣第一部莎劇演出。陳俐如的博士論文《中土化〈馬克白〉:四個演出研究》在〈附錄〉列出的「中土莎劇整理」一表中同樣也將1949年2月的《疑雲》明文列上。這些「台莎」大家繼續抓住一點演出預告,擺明二月(或228)演出這齣經典莎劇「已」經演出。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