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臺灣青世代祇想要更多休假更多鈔票?

2016-04-06 06:30

? 人氣

同時,也因為「寬鬆教育」與「減輕壓力、快樂學習」之結果,更容易造成「貧富差距兩極化落差」現象,也就是說,臺灣青世代已然淪陷於:從知識技能的貧富差距中,到了進入社會職場後,更須淪陷於經濟財富的另類貧富差距中,而且兩者幾乎都在同步出現「極化擴大」趨勢中,向前演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經濟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的悲劇祭品

從人類歷史演進過程中,所有青年世代的成長發展過程之教育訓練學習,都祇有在必要的壓力挑戰之下,才有可能構成人格及能力向前進步向上提升的動力;一旦壓力挑戰減輕或消除,既不考試驗證,也不評比排序比較,則對於資質較佳、能力較強,而且父母督促較為嚴格的青世代,教改機制下,仍然可以給他們有更大更多自由開放發揮的機會空間,至少也較能夠自律於正常教育訓練學習軌道上,得到更大適性學習成長機會;但是,對於資質庸劣、能力貧弱,又得不到家庭父母嚴格督促管教的臺灣青世代,就很容易因為「減輕壓力、快樂學習」而更加荒廢遲滯了學習向上進步的機緣,在進入社會職場上,立即墜落到已然越來越不易翻轉的「貧富社會階級極化」的僵直落差斷崖之下。

所以,1994年的臺灣教改運動結果,事實根本沒有給臺灣青世代帶來更多幸福快樂,反而陷害之成為經濟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的悲劇祭品。

第四是,也是因為1994年教改運動結果,造成過去20多年臺灣家庭教育也告同步寬鬆的「愛的教育化」,甚至於變成過度溺愛與極端呵護的「金錢交易籠絡化」,讓更大多數家庭父母傾向於「用金錢物資給予來示愛」,「用絕對的生理心理保障保護來示愛」,根本錯誤引導了臺灣青世代的基本社會價值觀;再者,家庭父母教養方式,也同時自動免除了父母過去長期「孝順父母」「照護家庭/家族」「崇奉尊長」的基本責任心與供奉義務。

長照專題,睿智互助家庭。
作者認為,家庭父母教養方式,也同時自動免除了父母過去長期「孝順父母」「照護家庭/家族」「崇奉尊長」的基本責任心與供奉義務。(資料照,曾原信攝)

媽寶一代的個人主義意識

這一發展結果,肇致1980年代中期以後出生的臺灣青世代,都普遍變成為靠爸靠媽的「媽寶一代」,既失去了家族團體意識,失去了肆應外部嚴苛挑戰的抗體抗力,失去了對外競爭才能圖存的價值觀與積極鬥志,失去了金錢物資得之不易的努力動機,也失去對父母家庭/家族有擔負孝順奉養照護的責任心與義務感,所以視「無限的資援與金錢給付(無論是來自父母、社會或政府)」都是理所當然之事,視「自我所得可以率意花光用盡」為理所當然,「月光族」自然也就是Cool就是英雄,尤其更視「向政府向社會工作更多休假、待遇更多鈔票之需索」為理所當然,一切祇圖個人個體眼前小確幸,不必遠慮國家社會整體的未來大幸福。

面對未來個人自身的幸福何來?根本端看政府社會福利政策的照護;面對未來國家社會的魅力競爭力的衰落?也根本要丟給政府社會去讓別人承擔了。

主政當局應有宏觀審斷的取捨

1980年代中期以後出生的臺灣青世代即「教改世代」的價值觀與針對未來的策略願景看法,的確與戰後嬰兒潮世代的意識觀念大異其趣。戰後嬰兒潮世代的「辛苦前半生,自我與家人可以享福後半輩子」的勤勉儉樸價值,在今天的臺灣青世代眼中,是絕對不合時宜的,即使像甫過世的企業家高清愿的「貧窮教我惜福,成長教我感恩,責任教我無私的奉獻」之人生價值觀,應該也會是臺灣青世代眼中的不合時宜罷。

勞團在立法院群賢樓前排字爭取「四十小時」工時。
作者認為,1980年代中期以後出生的臺灣青世代,一意追求「工作更多休假、待遇更多鈔票」之固坿意識形態。圖為勞團在立法院群賢樓前排字爭取「四十小時」工時。(資料照,吳逸驊攝)

在這樣子的背景條件之下,1980年代中期以後出生的臺灣青世代,之一意追求「工作更多休假、待遇更多鈔票」之固坿意識形態,就應該容易以理解了;不過,政府主政當局面對這樣子的片面性需索要求,不應該不計其他經社部門情境狀況,竟貿然全面大幅修法來應和滿足,而必須要有更宏觀前瞻審斷的取捨。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