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新創泡沫與相關係數

2016-04-08 07:00

? 人氣

換言之,在九十年代的網路泡沫中,存在一個嚴重的終端消費和供應鏈產出的不對稱,當泡沫破滅,納斯達克的投資人和風險資本家不再提供火藥時,B2B的新創就開始倒下,高度仰賴它們的供應商(也是新創)也跟著倒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知名連續創業家和風險資本家班・霍洛維茲在暢銷書《Hard Things about Hard Things》(中譯:《什麼才是最難的事?》)就有講過一段很精彩的經歷,是關於自己所創立的雲端公司LoudCloud

剛剛破滅的網路泡沫嚇壞了投資者,因此我們的募資將不會很容易,尤其是當我們的客戶有許多都是達康新創⋯⋯那一季我們預期營收是一億美元,事情看起來好像沒問題,我對於我們的預期營收數字很有信心,因為前一季是低估了。我甚至覺得也許我們可能將客戶群從達康定時炸彈,順利無痛地轉換為較穩定的傳統客戶,就像我們當時最大的客戶耐吉那種。然後就出事了:我們2000年第三季總共只拿到三千七百萬美元的訂單——並非原本預期的一億美元,達康泡沫的破滅遠比我們預期的還要災難性。

LoudCloud(後改名為Opsware)最終撐過了慘澹經營的幾年,成功地在2007年以十六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惠普,但更多B2B的達康新創在那幾年間倒閉。大量持有這些新創股票的風險資本基金也損失慘重,有些管理公司就此關閉消失,投資這些風險資本基金的機構投資人也一朝被蛇咬,有許多選擇遠離風險資本資產配置,直到這幾年又重回戰場。

無獨有偶的,那波達康泡沫中生存下來並進一步茁壯的一些知名科技公司,包含亞馬遜、電子海灣和PayPal在內,都是與消費者直接做生意的網路新創,就連Google都是因為直接和消費者(搜尋者)互動,才能順利收取B2B的廣告費用。他們在那個價值鏈還在形塑的時期,掌握了終端消費,從而活過了泡沫破滅,實現當初他們承諾投資人的遠大未來。

今天我們的時代跟之前相當不同:高速網路隨處可見,智慧型手機將計算機的滲透率大幅提升到前所未見的水準,這代表的意義是下游消費的總量遠比九十年代高,因此從供應鏈上游到下游的遞延時間也比過往短,前述的供給和消費的時間和金額不對稱性也大幅減少。

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很多的新創,是落在客戶大多為其他新創的B2B價值鏈類型中,特別是過去幾年非常火熱的SaaS類型。他們有許多提供的是能提升企業客戶生產力的工具,因為產品本質使然,多半第一批客戶有很多是其他新創公司。

如果說這個新創泡沫真的存在的話,那麼隨著風險資本的資金緊縮,這個部分的新創會率先開始倒閉——因為他們的客戶無法再拿風險資本去購買他們的產品和服務,反之亦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