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灣造的遊艇 在美市占第一

2016-04-08 23:00

? 人氣

美國大型遊艇(78 呎以上)市場龍頭東哥董事長 曾雄威。(攝影者.賴建宏)

美國大型遊艇(78 呎以上)市場龍頭東哥董事長 曾雄威。(攝影者.賴建宏)

一艘100英尺長的大型遊艇緩緩駛進高雄港灣畔,重達750噸的大型吊車早已把8條抓繩放進海裡,等著遊艇駛入「圈套」後,把價值近新台幣3億元的大遊艇吊上遠洋貨輪,一個多月後交給美國西岸的富豪買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船身上的「Ocean Alexander」字樣,是台灣東哥遊艇公司的品牌。它,也是2014年美國大型遊艇市占率超過一成的冠軍品牌。

2014年,美國遊艇市場產值年增率約4成;完全依賴美國市場的東哥,不僅年營收增長率跑贏整體市場,從2013年至今,其營收成長率,等於3年翻2倍多。

一場金融海嘯後,台灣約30多家的遊艇公司,並非都如東哥般,谷底翻身。

2008年之後,金融海嘯波及台灣遊艇行業,市場急速萎縮4成,全球超過1/3的遊艇公司面臨倒閉或有財務危機;台灣遊艇公會秘書長張學樵粗估,2014年台灣遊艇出口金額逾55億元,僅約2008年高峰的6成。

東哥能走出谷底,去年還刷新營收、獲利紀錄,是5年埋首轉型的成績單。

熬過轉型陣痛期

應對客訴、技術砍掉重練

原本以中型遊艇生意為主時,客戶多是白手起家、剛要買人生第一艘遊艇的新富族。現在改做大型遊艇,客群變成60歲以上的退休富豪為主。

這群頂級客戶,讓東哥的銷售單價跳升為過去的6倍多。

先看技術:做遊艇已經38年的東哥,光在船殼技術,就必須砍掉重練。

如「船殼變色」問題。以前中型船單價低、船身小,問題還不大,現在船身放大,一塊黃斑就非常明顯,客人氣呼呼回廠要求保固,一次費用就約新台幣320萬元,相當賣一台遊艇毛利的1/10。

痛定思痛,東哥改用成本高昂的PU漆,單是漆本身的成本就增加3倍多。在低潮中,東哥還擴增3.5倍的研發部門人力。在成本提升下,東哥從2010年轉型起連續2年,每股盈餘都僅約0.05元,連2014年的5%都不到。

配備全放富豪愛牌

細節到位,比客製化好賣

單靠技術,還不足以收服頂級客戶。

1978年,東哥成為台灣第一個自有品牌遊艇廠商,但直到2014年收回全球獨家代理權後,才站上第一線接觸客戶。

他們得揣摩這群客戶開船時的心情。

跟中型遊艇不同,美國大型遊艇的主人經常從加州一路開往阿拉斯加,途中四處拜訪朋友,往返可能花時3個多月。因此,遊艇猶如第二個家,要能給予安心感。

有意思的是:在這波台灣遊艇產業轉型潮中,其他對手仍強打客製化,船型到內裝都能訂做。但東哥卻選擇大走「減法」,生產品項從原本的20多種往下減,目前僅約7款可供銷售,且只賣已生產好的標準化產品,價格還比客製化高出約2成。

曾雄威說,秘訣是「把市面上最好的東西,都放上船,」這也幫它增加生產效率、提高毛利,以平衡上述服務與技術的加碼投資。

東哥再起,部分原因也是這幾年美國市場好轉速度遠比歐洲快,恢復信心的富豪、不願花2年等待客製化的船,這讓能夠最快6個月就交貨的東哥,銷售額更容易蛙跳向上。

但東哥選擇先生產的模式也有風險:若景氣驟變,產銷沒控管好,其庫存金額動輒達10幾億元,受傷也會較他人重。

天底下沒有必贏決策。東哥此時的漂亮成績,關鍵在於它在危機時勇敢做出選擇,並奮力做出最到位的執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