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龍觀點:從《通識在線》停刊再談台灣通識教育的困境

2019-02-21 05:50

? 人氣

說起林孝信老師(1944-2015),雖然我與他並不熟稔,但對他實在有太多太多的敬佩,姑且不論林老師1970年創辦的《科學月刊》就是我年少時的科學啟蒙刊物,光是他在保釣運動因為拒絕政府「保釣減溫」的要求,而被列入黑名單、沒收護照、取消中華民國國籍、放棄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候選人資格、流放美國14年,就足以令我輩拜服。他生前有一句名言:「知識是用來造福人群的,不是讓人望而生畏,更不是讓人用來壓迫人的。」所以,筆者在南華大學創刊《南華通識教育研究》時,便邀請林老師擔任期刊的編輯諮詢委員,喜幸亦蒙他首肯,足見林老師對通識教育的推廣、及提攜後進不遺餘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曾參與保釣運動、《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世新大學)
故世的保釣健將、《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一手催生通識在線。(世新大學)

通識教育在台灣長期被邊緣化,主要當然還是由於高等教育主司單位的忽視及社會大眾的專業掛帥價值觀作祟,讓通識課程淪為大學教育裡聊備一格的營養學分。雖然其間偶有一些成果(例如2007-2010年間教育部顧問室推動的中綱計畫,以及後來許多鼓勵優良通識課程的計畫),但是這些小成果總是不敵外在環境的變動與教育政策的流轉。前者如少子化的招生衝擊讓通識教育在校園裡飽受漠視(因為通識沒有立即有效的招生成果);後者如大學系所評鑑政策(第一週期的評鑑未將通識納入而使通識大幅萎縮;但在第二週期的評鑑中將通識納入時通識又頓時成為重點;如今系所評鑑變成各校自評後,通識的命運可想而知,又是再度被打入冷宮)。

雖然如此,但總是有一群對大學教育有理想與熱忱的人,不遺餘力地推動著通識教育。問題是:這群有識之士推動了二十多年的通識教育之後,為何台灣的通識教育依舊在原地打轉?或許外在環境真的非常不利於通識教育的發展(其中當然也包括專業系所的老師對通識教育的敵視態度),但筆者浸淫通識教育二十年,卻看到一個鮮為外人道的現象,那就是內部的耗損。講的再白話一些,就是雖然有一群理念相近的學者都非常重視通識,但是在實際做法上卻不見得都有相同的方法與步調。這種實踐層次上的分歧,小則只是各行其是、互不干擾,反正各做各的,總有一些成效;大則意見衝突、彼此敵視,甚至相互制肘、互扯後腿,終至讓通識教育的理念分裂。

這樣的門戶之見紛爭,其實我們並不陌生,細數台灣近數十年來的各種社會運動或抗爭活動,只有極少數的成功案例(例如去年華航空服人員及今年春節機師罷工,即因展現巨大的團結力量而使資方願意協商讓步),其餘絕大多數的抗爭活動,常常是因為抗爭團體內部的分歧糾紛而終告失敗。這種分歧的弊病,說小了就是火力分散,對被抗爭的對象根本構不成威脅或影響,當然也就容易被漠視;但是這弊端若往大了說,不僅只是槍口無法一致對外,甚至它還可能槍口指向自己人,最後當然就是親者痛仇者快的結局。通識教育的內部分歧就是一例,三十年來各派對通識的想像與做法不同,彼此看不順眼、各做各的,致使主管機關(教育部)可以毫無作為的冷處理這些異議人士即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