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風險資本的統計學

2019-02-20 05:50

? 人氣

就算投資人在2005年判斷出應該投資$500k到最優秀的社群網路新創並且佔股10%,他們也不會知道有一個交不到女友的哈佛輟學生寫了叫做TheFacebook.com的網站——這是「連看都看不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同樣的,就算機構投資人裡的菜鳥分析師努力分析後,計算出配置5%總資產到排名前10%的風險資本基金才能達到風險回報最佳化,像紅衫或KPCB這樣頂尖風險資本管理公司的基金根本都是供不應求,應付既有LP的投資需求就已經不夠額度了,根本沒興趣接下新的LP——這是「看得到但吃不到」。

「這幾年我們多次嘗試聯絡Index Ventures要談投資他們的基金,但他們總是婉拒,連半小時電話會議都沒興趣。」一間日本知名財閥企業的CVC負責人曾這樣跟我說。

所以一個數學能力優異的分析師可以下載PitchbookCrunchbase之類的付費資料庫,建立龐大而互相連結的試算表,建立出各種分析圖表,對於其公司或者機構是否能在這個產業取得成功,關係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但若真是如此,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供應商兜售著這些資料庫?為什麼在這些供應商的客戶清單上還是可以看到許多頂級風險資本公司和知名LP的名字?

說穿了這些資料庫有市場,很大一部分是跟金融機構LP在投資風險資本基金或者新創的過程中,仍然必須遵守謹慎投資原則(prudent investment rule),必須留下詳實分析佐證投資決定有關。因此在風險資本公司募資和LP投資風險資本基金跳探戈的過程中,這些其實與最終投資績效關係不大的數字,仍然會處處浮現在募資說明書和投資決議文件中。

換句話說,這些數字是讓已經取得互相信任、決定進入合作關係的投資和被投資兩造雙方,當被他們各自的相關權益人(投資人或股東)追問時,能夠出示的「客觀」數字。

實作上來說,不會有任何真正的LP或者風險資本家真的是從上到下(top-down)分析完數字後,才決定投資策略的。大家都是苦幹實幹地從下到上(bottom-up),積極建立人脈網絡和自己做為投資人的名聲,來讓自己有機會投資到最有潛力的新創以及正在崛起中的風險資本家。

講了這麼大一串、打了一管特大號的預防針後,我們要來看看一份少見的有用的風險資本統計數字彙整,就是最近在風險資本圈廣為轉載、由Upfront Ventures管理合夥人Mark Suster發表的〈為何種子輪投資在衰退中?

光看這個標題讀者可能會有點詫異,不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過去幾年風險資本投資的成長幾乎是不爭、避無可避的事實,好像跟「衰退」扯不上關係?但事實上同樣作為主力為種子輪的投資人的我們,的確有感覺到種子輪投資的熱度不若三年前或四年前,金額和估值也都略有縮水,同時間大型晚期新創在軟銀願景基金和避險基金投資人的抬轎下,卻募得越來越驚人的鉅額輪。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