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醫療體系的恥辱印記:風溼性心臟病童身上反覆開刀的疤痕

2016-04-01 08:00

? 人氣

坎寧翰的兒子也曾是雷曼怡的病人,當時他才6歲。4年過後,這名母親高興的告訴雷曼怡,她的兒子現在是足球隊上的四分衛。 「我幫這個疾病取了個綽號,叫澳洲的『國恥』」格倫費爾博士在紀錄片映後表示;總共約有30位小朋友與家人在圖書館放映室,一起觀賞這部紀錄片,透過片中孩童們受盡疾病折磨,觀賞者也看見自己飽受疾病所苦的親朋好友,甚至看到自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並非澳洲原住民的「原罪」 而是弱勢者的悲哀

「有傳言,這是澳洲原住民的疾病,」格倫費爾博士說,「都是一派胡言,這是弱勢者的疾病。」 根據孟席斯健康研究學院研究顯示,澳洲是全世界急性風濕熱以及風濕性心臟病得病率最高的國家,其中澳洲原住民得病住院的機率,比起其他族群高出八倍,死於風濕性心臟病的機率更是比他人高出20倍。研究還發現,居住在北領地的原住民小孩比起其他住在澳洲中西部的小孩,得病機率更是高出2到3倍。

在北領地,1,000名小孩中就有15名飽受風濕性心臟病的折磨,研究中還指出這個數據有可能低估真實情況。 雖然科學家正致力於研發疫苗,無疑會是一大進展,但格倫費爾博士表示,疫苗並不會改善窮人的生活環境,就像多數偏遠原住民社區中過度擁擠的居住環境。「從生活環境到居住衛生,澳洲的衛生保健不斷在進步,所以風溼性心臟病才能在60年代絕跡。」「但澳洲原住民族群卻未曾共享這份進步;他們需要了解這個疾病的相關教育、知識,因為他們也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這是個可以被根除的疾病,政府必須為原住民族群做出改變,」

格倫費爾博士表示;風溼性心臟病也普遍發生在紐西蘭的毛利族,紐西蘭政府則實施全面性健保措施,社區的護理人員會到學校,檢查學童是否感染鏈球菌性咽喉炎,並教導學童當喉嚨痛時,應適時尋求醫生協助。同時,紐西蘭政府還有推行預防計畫,派駐護理人員到高風險孩童的家中,政府也會宣導家長該如何改變家中布置,例如改善通風等等。

紀錄片《Take Heart》的導演希爾希望這透過影片,不僅讓掌握健保大權的政客們看見問題,也能讓原住民族群更了解這個帶給他們痛苦的疾病。「我們希望透過觀賞這部紀錄片,讓這些孩子以及他們的家人知道,他們並不孤單。」

片中,有位父親陪在女兒的病床邊,為女兒急性風溼熱嚴重的病情,自責不已,他對著雷曼怡說,「有時候我在想,是不是我做錯了甚麼?」儘管雷曼怡安慰他,這名父親告訴她,每次女兒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注射是多麼的痛苦、折騰,但為了讓她活下去,他還是要逼著女兒去治療。 切換到另一個鏡頭,卡麗薩說道:「我還太年輕。有時候我想到一中風可能就死了,就覺得可怕。」這是一個同齡青少年不用擔憂、煩惱的問題,卻是卡麗薩的命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