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文革的哈佛「中國通」 哈佛大學教授馬若德病逝

2019-02-15 21:00

? 人氣

在英屬印度的童年給了他終生難忘的印象,他學了一口流利的印地語,正統的教育竟然給了他流行英國上流社會的口音。以至於他到愛丁堡費蒂斯公學(Fettes College)上學時,給人頗佳印象,老師稱他是個具有「優雅口音」的聰明小伙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53年,他從牛津大學基布爾學院(Keble College)畢業,獲哲學、政治和經濟學學士學位。1955年,他獲得哈佛大學遠東地區研究碩士學位。

zxc2009年的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

記者是他的第一份職業。1955年至1961年,他為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和《星期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撰稿。1963年至1965年,他是BBC的《全景》(Panorama)欄目的記者。

「當時有很多記者和學者都在研究蘇聯,其中不乏成名之士。但研究中國的還很少。」多年後,麥氏告訴我。1953年3月,一度權傾一時的高崗突然從中共最高層神秘隕落,引起了麥克法夸爾的極大興趣。高崗案是其後畢生心血傾注在中國問題之上的職業生涯的緣起。

麥氏的非貴族出身,同他一生奉行的政治觀點是一致的:中間偏左,主要接近工黨。1965年後,他試圖從政,但成就不大。在1966年和1968年兩次競選議會席位失利後,麥克法夸爾在1974年的大選中,終於為工黨贏得了代表貝爾珀(Belper)選區的議員席位。但1979年,瑪格麗特·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領導的保守黨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使他的政治生涯幾近終結。1983年,麥氏再次競選失敗。

「作為沒有祖傳財富的工黨議員,如果你輸了,只有去找份工作,很多人都去教書。」他曾半開玩笑地談到自己如何最終走入學術界。事實上,歷史中從來不乏渴望從政,卻從未得到機會的人,其中不乏思想偉人:孔子、馬基維利(Machiavelli)和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對我們來說幸運的是,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得以開始他構建理論、記錄歷史和從事教學,與人們分享政治深刻洞見的學術生涯。

vvv《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三卷中文全譯版

去年夏天,我們夫妻倆一同去他位於新罕布什爾州的家中拜訪,不想成為同麥克法夸爾所見的最後一面。

麥氏在新罕布什爾州房子被花園環繞,花園是他已故的太太艾米麗(Emily)親手設計,由現在的太太芮泰來(Dalena Wright)繼續打理。一個寬敞通風的客廳,木地板則吱吱作響。一個由糧倉改建的私人圖書館令人印象深刻,即使如此,每個房間依然可以找到書。一座掛鐘報時的聲音模擬倫敦的大本鐘。這是麥克法夸爾家族的聖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