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文革的哈佛「中國通」 哈佛大學教授馬若德病逝

2019-02-15 21:00

? 人氣

麥克法夸爾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學者,也是一位好的老師。哈佛大學本科生在選學麥氏的文化大革命課程時,被要求在課堂上齊聲竭力高呼「毛主席萬歲!」。這些美國學生中的許多人都畢生記得這段經歷,這讓他們親身感受到群情激奮的場面是如何影響到自身情緒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qq《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三卷中文全譯版發行活動期間,麥克法夸爾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祖堯堂講話,2012年

十年忘年交

麥克法夸爾教授的去世讓我無比抱憾,因為我們的友誼僅是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如此之短暫。

2008年秋,我腋下夾著一本尚未出版的趙紫陽錄音手稿,計劃在「六四」20週年之際出版,麥克法夸爾教授是最好的將為該書內容介紹給英文讀者的人選。費正清研究中心的圖書館館長南希(Nancy Hearst)在把我介紹給他之前便警告我道: 「他的做派會讓不了解他的人望而生畏,不要介意,這只是他的外表。」

當南希把我帶到他的辦公室時,他已站在辦公桌前。我還沒來得及拿出準備的材料,他便突然開口「為什麼選我來寫這個?」看來南希是對的,他開門見山,一語中的,一點客套都沒有,「有很多學者比我更了解細節,黎安友(Andrew Nathan)參與了《天安門文件》的研究,傅士卓(Joseph Fewsmith)對中國改革年代的每一個細節都了如指掌……都比我了解得多。」

我向他表明了原因:「我相信,一個對文化大革命有深刻理解的人,最有可能真正地理解在中共體制下推動改革的趙紫陽。」

他停頓了一下,說:「在我的印象裏,趙紫陽只是一個鄧小平的幫手。這個做標題倒是蠻好:《趙紫陽——鄧小平的小兵》」,聽了這話,我的有點難耐不住,心一沉覺得此人先入為主到了極點了。

「但如果我能看到相反的證據,我很樂意改變主意。」他最後說道。充滿了疑慮和不安,最終我臨走時還是把手稿留給了他。

我們就這樣開始了那以後十年的親密友誼。

幾個月後,我把教授的序言翻譯成中文,拿給趙紫陽的一個兒子看。令我始料不及的是,麥氏那篇措辭冷靜精準的文字卻讓他情不自禁地淚如泉湧。但我能夠了解,多少讒言、偏見、誤解,以及被從歷史上抹去之後,最終竟有人真正理解了他的父親。

趙紫陽《改革歷程》的成功出版,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麥克法夸爾教授的序言,但對這位教授來說,這只是他本已光輝奪目的職業生涯的一個註腳而已。

1930年12月2日,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出生於拉合爾(Lahore),當時屬於英屬印度(現在巴基斯坦境內)。其父蘇格蘭人亞歷山大·麥克法夸爾爵士(Sir Alexander MacFarquhar)是英統時期的行政官員,其爵士(Sir)的頭銜,是通過辛勤工作的得到的嘉獎,既不屬貴族階層,更不能傳給下一代。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並非中文界廣泛傳說的「出身於貴族家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