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宏觀點:釐清藍營面對轉型正義的思維

2019-02-09 07:10

? 人氣

1949年兩岸分離後,大陸與台灣在經濟建設上,所面臨的不同地緣政治環境,以及所欲追求的國家目標,或許這種思維將會改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49年兩岸分離後大陸與台灣所面臨的國際環境與國家所欲追求的目標大體有如下的區別:

1.台灣是把主權賣給美國,在美國保護下發展經濟;大陸則為了維護國家主權,陸續與美蘇決裂,在國際全面封鎖下,獨自艱苦地發展經濟。

2.為了防衛國家,中國必須發展重工業,才能製造防衛所需的武器;相反的台灣依賴美國保護,不需發展重工業,只需發展輕工業。

3.重工業投入的資金大,創造的就業少,因此大陸常出現嚴重的經濟危機,城市出現大量的失業人口,中共只得以「上山下鄉」運動,將城市新生的失業青年推向農村去,以解決危機;而輕工業投入的資金小,創造的就業多,台灣的經濟因而逐漸發展起來。

4.台灣經濟發展所需的資金,有美援的挹注,有其他各國的投資;但大陸早年雖有蘇聯的援助,然1957年因蘇聯要求將中國置於其附庸控制下,中國不允許,蘇聯因而撤走所有援助。中國工業化所需的資金,只能透過「工農剪刀差」(農業產品低價賣給城市,工業產品高價賣給農村)的方式,從農村提取剩餘價值以積累城市工業化所需資金,這也導致農村長期處於貧困狀態,甚至出現「三年大饑荒」。

5.台灣所製造的輕工業產品,可銷往美國、日本及其他各國;大陸則在國際全面封鎖下,重工業化的產品只能賣給農村,而為了讓重工業產品能賣進農村,只得搞農村的集體化(如合作社、人民公社),因為只有規模化的農村才買得起重工業的產品。

6.經濟基礎決定國家的政治形態,中國大陸在如此艱鉅的環境下,為求國家有限資源的適當運用,在政治上只能以集體主義的方式,限縮個人的「共產極權」。而台灣則在經濟發展中,個人主義、消費主義日漸膨脹。

7.改革開放前中國就是在如此艱困的環境下完成國家重工業化的基本建設,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也建立國家的防衛體系,這成為改革開放後中國得以迅速發展的基礎。

8.當前的中國大陸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4億人民生活大幅提升,經濟持續穩健發展中,除此而外,中國還保住國家的主權獨立,在國際上與美國分庭抗禮;相較當前台灣,國家主權一直擺脫不了美國的控制,經濟也處於低迷狀態,人民對未來充滿憂慮。

從以上的比較看來,總結來說,台灣依附帝國主義的經濟,可說是「先甘後苦」,而大陸獨立自主的經濟,應說是「先苦後甘」。

撫今追昔,若從民族的長遠發展來看,兩岸當年走下的路,孰優孰劣,如今應可一見分曉。而當年蔣介石讓台灣不被共黨統治,真有如藍營人士所說的那麼慶幸嗎?「先甘後苦」,而大陸獨立自主的經濟,應說是「先苦後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