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觀點:蔡英文左傾經濟的重農輕工反商

2016-03-23 06:20

? 人氣

蔡英文左傾經濟的重農輕工反商政策,即使找來財經學者林全任行政院長,也恐難救台灣經濟。(資料照片,林俊耀攝)

蔡英文左傾經濟的重農輕工反商政策,即使找來財經學者林全任行政院長,也恐難救台灣經濟。(資料照片,林俊耀攝)

執走左派經濟的蔡英文,520即將出任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並已公開任命重稅主義的財政學者林全組閣,用以落實強調分餅但否見造餅理念的「就業、創新、分配、永續發展」的四大經濟治國政策目標。當然,立即引起各方對於臺灣經濟未來究將如何轉變、究將何去何從的思辯與關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強調「分餅」意識形態但否見「造餅」政策思維

固然由林全領銜組成的財經內閣,勢必會以振興臺灣經濟做為第一優先國家政務,但在懸訂的四大經濟願景目標中,祇見到強調分餅的福利國家主張作為,卻完全見不到積極造餅的競爭力國家理念作法,當然,引起社會普遍對於過去67年一向扮演臺灣經濟成長發展唯一引擎火車頭的工商產業部門,未來處遇發展,究將如何變化的極大懸心疑慮。

蔡英文要戮力達成「就業、創新、分配、永續發展」四大經濟治國目標之脈絡,實早在2008年所提的十年政綱,以及過去八年間蔡英文智庫基金會由林全主政規劃的諸多政策思維與推動策略作法抉擇中,已然定型顯見;在這一脈絡引申過程,已足以充分映現,蔡英文所秉持的是高度左傾重農輕工反商仇富的近似極端社會主義經濟學,基本上就是晚近顯學大興的「新資本論」(馬克思共產主義經濟學現代版)基礎經濟理念與治國意識型態的發微映現。

第一優先採行稅收制的長期照護機制

在蔡英文左傾經濟學理念之下,為落實經濟分配的「公平正義」,也就必然可以預期她會有以第一優先強力推動高度社會化的稅收制「長期照護機制」之行動措施;依林全的表敘,採稅收制而使用政府公共資源來推動長期照護機制之目的,旨在看重長照一旦產業化後「具有高度就業及創新意涵」,希望「長期照護產業」會是一個足以改善人民生活素質(QOL效應),又能夠藉以引進智慧型管理而產生「產業創新」及「提供就業機會」的新興「領頭羊產業」。

但事實上,依蔡英文及林全的理念思維及策略抉擇,一旦「長期照護機制」是採取「稅收制」,純以國家財政資源做為完全挹注之作法,則未來我國長照機構及其營運管理,就勢必會變成為以「行政機關作業單位」作為執行主體,祇能提供「廉價又物不美」的服務產品;在尚難預料的未來,即使可以轉為「民間化」而改採BOT或委外營運方式,但仍然會因為「基於仇富反商理由」,而不得不傾向於交由組織運作效能效率都不可能太高明的「弱勢公益團體」來承辦,則其結果,極可能要比起本質上封閉自鎖的「完全由公務人員經營」方式,來得更糟。

倘若蔡林都寄望「社會長照機制」可以產業化、效率化,就應改為採「保險制」方式,既可以構成獨立自主財源體制,亦可以形成一個足可永續營運的產業部門,以及更多更普及的民間高效營運組織,而創出更多廣泛的民間就業機會及現代創新營運型態的產業及公司企業來。採「保險制」的「社會長照機制」,較有可以產業化、效率化的未來發展空間,對於實質振興當下臺灣經濟,應有更大貢獻。

推進更高稅負及更高稅率制度之必然

更高稅負及更高稅率,原本就是極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的「天然特徵」;所以,在蔡林體制左傾經濟治國前提下,國內之諸稅率提高,以及各行職業諸稅負比率之加重,都將會是「勢所必至」的事,毋庸置疑。

一般而言,要落實仇富反商輕工政策的國家經濟治理,其最有強而有力的工具,就是動員租稅政策措施。在520新政府交接掌政、林全組閣營運之後,可以預見到的是,臺灣的油電稅費、環保稅費「非提高不可」,證所稅重啟開徵、土增稅按實課徵,亦勢必不可免,資本利得稅的深化與擴大,更是完全不可趨避之事。

與全體工商企業經營最所關聯的營業稅率,即將從5%提高為5.5%,固是近事,而個人家庭關聯的遺贈稅率之由10%加倍增高到20%,也必屬當然。

事實上,蔡英文的「加重分餅」的福利國政略,也必須如此「林全式」地加稅加賦發展,否則,以當前政府財政能量,也的確無以有效支應,日益高漲的社會福利支出,無論是類項增加以及比率提高的需索。

超額轉嫁稅負更不容忽視

當然,這些加稅加賦的「買單」責任,基本上,都將其最大最重部分,轉嫁由「擁有造餅能力」的工商產業部門之「富豪商人與企業家」大力承擔。

然則在「長期照護機制」之外,將來這些工商產業部門「富豪商人與企業家」,很快就要再更進一步承擔「高齡化社會」依賴人口社會成本的日益高升之「總負擔比率」份額。

在可預見未來的臺灣社會,隨著少子化趨勢,擔任社會生產者的「工作年齡人口」,對「幼年人口之依賴負擔」將逐漸減緩;但隨著高齡化趨勢,對「老年人口之依賴負擔」則將逐漸加重,兩者加總之「總負擔比率」,基本上是呈現「先降後升」越來越重之趨勢。

這項「總負擔比率」,將從2014年的35.0%,預估到2061年直逼至98.6%的驚世負擔水準。而依照當前政府的「公平正義」意識形態的政略思維,這種「依賴人口」的基本負擔,最終還是要「直接移轉」由工商產業部門來為「相當程度之承擔」,也就是說,未來臺灣投資營商條件中的,工商企業「社會成本」負擔率,將會再作進一步的持續向上提高。

這樣子的發展,對未來臺灣的投資吸引力及對外競爭力,都會帶來極高的負向作用力,使臺灣經濟前景更加蒙上一層厚重陰影。

「不再採取刺激出口來帶動經濟成長」

蔡英文治國經濟政策的戰略抉擇,也將有更大不同過去的「創新」作法。最為凸出的,將會是「不再採取刺激出口來帶動經濟成長」的市場拉動成長發展,而將大幅度改弦易轍地轉為採行凱因斯式或極端社會主義思維的「擴大財政支出帶動經濟長」,或「動用高額類主權基金的國營事業能量」,擴大政府支出拉抬供給面發展條件,希望藉用(夢幻的)「內需型新產業」來扶植帶動就業機會創造,提高勞動薪資水準(?)。

當然,也在這樣子的經濟國政思維支配下,勢必會再更進一步引申出前述「擴增多元稅收」及「高額稅收措施」,而且予以更加強化動員採行。

「去製造業化」及「去石化業化」兩大反向政略思維

另一方面,也勢必要全面結構性改變國家產業政策的類項策略(item development strategies)及行業職業類別結構大改造,來為相應之配套發展。

蔡英文的「創新」國家產業是政策的策略抉擇上,最值得正視的是「去製造業化」及「去石化業化」兩大政略思維。

高低端製造業,乃至長久以來高科技產業以及高度夯熱蒂電子資訊產業所共通必要的「最大公分母原材料供給者」之石化產業,一直都是過去四、五十年臺灣「高競爭力出口部門」的絕對主力產業類項;然則在可預見未來,一旦落實了蔡英文左傾經濟學理念,則臺灣的石化產業,勢所難免要被公權力運作而遭到強力驅逐,出走臺灣,或領先其他製造業產業部門外移他遷,落籍到東南亞或到先進歐美國家,甚至遷往中國,逕與「紅色供應鏈」大結合,則等同於臺灣要自我抽離了經濟發展成長的大動脈,如此一來,就的確要因為石化產業大外移,此變成為未來臺灣的真正國安問題了。

高度保護主義的內需市場撐不起國家經濟

無論是力推創新農業,使農業的GDP占比從現行的1.26%像荷蘭看齊,乍然暴升提高到16%;這種情境發展,固非不可能,但更大可能性卻會是因為工業及商業服務業的「嚴重衰退萎縮」所肇致,而不是「農業部門的健壯暴漲所致」。更值得堪慮的是,農業部門的任何可能產出的所得效應、就業效應,乃至於生活水準效應,其實都遠遠不及於製造業及工商業部門的效應水準所可比擬的。而今天的蔡英文左傾經濟學,竟要特別加重寄望於最不具有所得、就業效應可能性的保守自閉農業及R&D服務業與金融服務業,其落實體現的可能性尤其更低。

向右彈性轉圜的救贖必要

總之,今天我們所能看得到蔡英文左傾經濟的重農輕工反商政略,前景展望是相當不樂觀的,不但無助於振興當前已然頹退的國家經濟,也對於未來永續成長發展無所助益。希望在520正式掌政視事之後,猶有可以彈性轉圜空間,否則臺灣經濟危殆矣。

*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