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觀點:中國人準備好讓春節成為世界級節日了嗎?

2019-02-08 07:20

? 人氣

習近平春節講話。(新華社)

習近平春節講話。(新華社)

又是一個金豬報喜吉祥年,華夏大地和海內外華人聚居的地方都沉浸在節日的喜悅中。今天隨著越來越多華人走出國門,春節也被帶到了世界各地,成為不少國家的公共假日和重要的節慶活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6年2月6日,中國官媒《參考消息》在頭版頭條發文,標題為《中國人春節漸成世界級節日》幾個紅色大字。文章綜合引述了外媒對當地春節慶祝活動的報導,文章還稱外媒眼中「每年的農曆新年都是一次推廣中國軟實力的好機會。」

近些年,耶誕節、復活節這樣的洋節廣受中國年輕人追捧,春節在西方也越來越受歡迎,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超過了以往任一時期。當一群中國人,喊著「中國人只過中國節,不過洋節」的口號,將國家自豪感訴諸于民族主義情緒時,中國人真的準備好讓春節成為世界級的節日了嗎?

只有一個中國,也只有一個中國年?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是中國政府開展外交活動的基石,不承認這一條的國家,其他一切都免談。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熟知的春節變成了中國年,仿佛成了中國人的專屬。就像很多人想當然的「臺灣是屬於中國的」,中國年自然也是屬於中國人的。

春節起源中國,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朝鮮半島、越南也過春節,東南亞的新馬泰因為有大量中國移民,春節也是當地重要的節慶活動。他們雖然過春節,但不是中國人,如果硬說他們過的也是中國年,實在是很牽強。

今年澳洲雪梨市政府將一年一度的雪梨「中國新年節」(Chinese New Year Festival)更名為雪梨「農曆新年節」( Lunar New Year Festival),引發了不少爭議。當地華人認為中國新年是理所當然的稱呼,而越南裔、韓裔等其他族裔認為自己參加了這個節日,卻因為國籍被排斥在外。

類似的改名爭議在美國、加拿大也發生過,我們理解部分華人對於本民族文化的一種自豪感,總是想要在國際場合尋找到本民族的存在感。雖說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但是真正屬於世界的東西,不會有專屬某個民族的痕跡。今天耶誕節是世界級的節日,沒有哪個國家想去獨佔它,相反每個國家都去豐富發展它,形成自己的特色。

如今中國的國際地位相比以前提高了,一些西方國家出於對中華文化的尊重與認可來慶祝春節,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一些更現實的因素。 首先,華人選民在一些西方國家的占比越來越重要,為了選票,執政黨和在野黨都要爭取華裔選民的支持,舉辦春節慶祝活動,無疑是立竿見影的做法。 其次,和耶誕節一樣,春節的節日氛圍一般是商家營造出來的,以澳洲雪梨為例,今年幾乎所有的商場和臨街店鋪都在慶祝春節,再簡單的話,也要貼一張「Happy Lunar New Year」。商家舉辦春節慶祝活動不僅可以刺激消費,也可以迎合華人,可謂一舉兩得的事情。對當地政府來說,還可以吸引觀光客,刺激經濟。

說白了,今天越來越多西方國家慶祝春節,可能更多看重了華人對當地政治經濟的影響力。

2019年台灣春節,民眾在迪化街趕辦年貨(AP)
圖為2019年台灣春節,民眾在迪化街趕辦年貨(AP)

「政治搭台,春晚唱戲」誰買單?

春晚不僅是中國人年夜飯上的一盤大餐,也成為了春節的一個重要符號。春晚由中共喉舌央視主辦,不可避免地成為意識形態和政策宣導的工具。

1983年央視開辦了第一屆春晚,當時電視機還未普及,收看的人寥寥無幾,當年的春晚政治性沒有今天這麼強,它更像是文藝界的大聯歡,相對輕鬆、活潑和靈活。

1993年春晚,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和總理李鵬突然到場,問候全國人民。從那時開始,春晚正式進入了最高領導人的視野,它的娛樂性、趣味性不斷降低,相反政治性、主旋律不斷增強。

近些年,春晚的收視率早已大不如前,觀眾吐槽的口水快要淹沒春晚節目組。有人形容:「春晚早已變了味,動不動就紅旗飄揚,紅歌嘹亮,仿佛在看國慶晚會。」

以今年為例,春晚的每個環節和節目都經過精心設計,傳達出偉大、光明、正確的政治意涵。這次的三個分會場分別選擇在了井岡山、長春和深圳,用意頗深。

 井岡山是中共紅軍當年的革命根據地,2019年恰逢中共建政70周年,暗含不忘初心。長春是中國的重工業基地,誕生了中國一汽這樣的大型國企,而國企一直是中共的經濟命脈,今後恐怕也不會有絲毫鬆動。剛剛過去的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深圳無疑見證了中國飛速的發展,它也是民營企業的大本營,今年民營經濟退場論甚囂塵上,突顯深圳的地位,也是為了消除大眾疑慮。

此外,《我和我的祖國》、《同心共築中國夢》、《和祖國在一起》、《點贊新時代》這些主旋律節目,無疑是在為習時代歌功頌德,主持人還不斷提醒觀眾要熱愛祖國、感恩祖國。

春節本來是一個輕鬆愉快的節日,「政治搭台,春晚唱戲」無疑讓這個節日變得沉重,恐怕沒有一個世界級的節日慶典如此。

中國輸出軟實力需要怎樣的載體?

軟實力屬於精神層面,它的輸出需要憑藉一些載體。美國是世界第一強的國家,它通過美國之音向全球傳播自由、民主、人權的價值觀,還通過大片、流行音樂來彰顯美國的高科技和多元文化。

今天中國在經濟上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後,並沒有得到世界更多的認同,所以它也希望通過對外輸出軟實力,來改善國際形象。2004年,中國國家漢辦成立了孔子學院,向全球推廣漢語教育,傳播中華文化。2011年,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砸重金拍攝了《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迴圈播放。2013年,習近平提出了「一帶一路」計畫,在幫助沿線國家改善基礎設施的同時,也傳播中國文化。

以上的這些舉措,對於輸出中國軟實力有一定幫助,但是也飽受非議。孔子學院和「一帶一路」計畫被西方國家抨擊為收集情報、滲透當地政治的「銳實力」,因而受到抵制,效果不張。而砸錢播宣傳片這樣的方式,不僅收效甚微,還被批為浪費錢。

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中國拍攝的不少古裝劇曾經風靡亞洲,四大名著翻拍的電視劇深受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觀眾的喜愛。近些年,宮鬥劇異軍突起,《金枝欲孽》、《後宮甄嬛傳》、《延禧攻略》等宮鬥劇屢創收視奇跡,《後宮甄嬛傳》還拍成了英文版在美國上映。

宮鬥劇雖然有爾虞我詐,突顯了人性之惡,但卻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宮鬥劇裡有中國的歷史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當然也包括節慶文化,它對於一個外國人瞭解春節這樣的節日,無疑是再好不過。

可是最近,中國一位左派學者在官媒發文痛批宮鬥劇的五宗罪,在如今「甯左勿右」的政治氛圍下,馬上起了蝴蝶效應,多家電視臺停播宮鬥劇,正在拍攝中的也停擺,給宮鬥劇整個產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而那些御用學者眼中,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的作品,又有多少人問津?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生活在海外的華人也有將近五千萬,讓春節成為世界級的節日,並不是件難事。中國人如果想讓其他民族真心接受春節,還需要好好調整自己的心態。

*作者為流亡海外寫作愛好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