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巨靈章魚鯊與演化金融學

2019-02-08 06:20

? 人氣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金融學大師羅聞全教授在其新書《適應性市場:與思想同速的金融演化》中指出,所謂「理性經濟人」的心靈圖像,其實並不準確。天擇賦予人類抽象思考能力,但人類行為仍然受到生存與繁衍這兩股原力驅動,人類神經系統其實是在漫長演化過程中由各種試誤的力量形塑,人類行為與反應,有時仍然十分原始,金融市場的波動,會喚醒潛藏在人類基因當中的記憶,釋放人類老祖宗在黑暗叢林中的生存本能。這個演化生物學的觀點,可以用羅教授的「適應性市場假說」(adaptive market hypothesis)的五大要點概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人類行為特徵是演化力量的產物,並非總是理性或非理性;

(二)某些經濟邏輯上非理性的行為,其實是演化邏輯上的試誤學習;

(三)人類抽象思考、前瞻預測及謀劃佈建的能力,是一種以思想速度進行的演化;

(四)金融市場的不斷變化是人類互動與適應環境的複雜回饋過程;

(五)求生存是驅動競爭、創新與適應的終極力量。

胡一天提供
胡一天提供

金融工程的祖師爺Fisher Black曾說:如果一個模型有缺陷,不一定是模型出問題,往往是我們對事物的認識與理解有問題考慮互聯網科技對金融市場交易的影響,完全有理由懷疑金融工程師建構的數理模型無法與時俱進。適應性市場假說挑明了這個問題:我們對人性的理解,仍然十分幼稚。金融大海是人性貪婪與恐懼的總和,許多人性的面向不僅難以觀測,甚至遑論預測。人類如果連對自己的人性都缺乏充分深刻的認識,又如何能期待人類發明的數理模型能夠描述、解釋與預測金融市場動向?羅聞全教授認為:金融市場並不遵循經濟學定律。金融市場是人類演化的產物,遵循的是生物學定律,關鍵在於不穩定環境中的適應行為。競爭、突變、創新、天擇等演化基本要素,形塑了人性與市場環境

將金融市場想像成是一種物理現象,可以用某種嚴謹的數理模型描述預測,只是認識人性的一小步。許多量化對沖基金早已開始利用不斷在互聯網上被創造出來的大數據,建構一系列完全超越傳統財務分析範疇的指標,透過機器學習綜合分析,更精準掌握市場對未來股價趨勢的判斷,進而設計程式交易策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風險。這些看似非常「科學」與「工程」的操盤策略,其實是一種極為系統化的投機。

金融市場的博弈不是人類與上帝擲骰子,而是人類之間對賭心思。隨著資訊科技的演進,賭局已經演化成不同財力與計算力的人類之間的軍備競賽。人類挖空心思設計的程式,為了在市場博弈中勝出,不斷改善對人類行為的理解與預測,為原本就高度複雜的人類/市場互動增添了難以覺察的新維度。技術演進產生的新資訊與交易行為引發的心理反應,顯非數理金融模型的發明人所能預見,更非所有股市參與者可以輕易理解利用;在無法掌握可靠數據的情況下,行為風險控管基本上還只是一種難以實踐的理想。資訊不對稱造成市場不平衡,市場參與者以為價值的資訊,可能只是雜訊。因為人類不確定交易是基於資訊還是雜訊,金融市場才能應運而起。市場也許匯聚了群眾的智慧,但也可能放大暴民的瘋狂。如果程式設計者不只預測,而是企圖操控人類行為,將如何影響金融市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