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巨靈章魚鯊與演化金融學

2019-02-08 06:20

? 人氣

H. K. Porter於1939年宣告破產,年僅28歲的Thomas因為是最大債主,在破產重組之後成為大股東及董事長,利用二戰發了一大筆戰爭財,並在火車頭退出歷史舞台之後,成功將H. K. Porter轉型成一間金融控股公司,在1940到1970年代縱橫紐約股市,透過槓桿收購、資產重組、分拆上市等財技,累積驚人財富,形塑了一整代Corporate Raiders(現在被美稱為activist investors,維權投資人)的原始風貌。Oliver Stone的經典名片《華爾街》當中的Gordon Gecko,以及所有利用銀行貸款與垃圾債券收購公司私募基金,都可說是這位金融大白鯊的後代子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金融大白鯊所以能在股市中屢有斬獲,除了如alpha掠食者一般快狠準的投資風格之外,在股市中存在的各種低效率情況、資訊不對稱與認知落差,讓眼光獨到、資本充足的投資人,有許多創造超額回報率,亦即金融經濟學家稱作alpha的機會。從更宏觀的視角觀察,市場中的alpha掠食者是由生態環境決定,而非僅由經濟條件定義。生態環境是比經濟更寬廣的場域,由歷史、文化、地理、氣候、科技、法律、道德、心理等複雜因素交織而成。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海洋霸主大白鯊一旦在沙灘擱淺,若不能在窒息前演化出在陸地存活的能力,就只能等死。

在Thomas Mellon Evans縱橫股海的年代,華爾街的經營環境仍然非常「低科技」,訊息傳遞速度與市場交易效率遠遠不能與21世紀毫秒級運作的電子化股市相比。1968年華爾街出現過因為「文件塞車」(Paper Crunch),導致證券無法順利結算交割的金融危機。有趣的是,正是在這麼一個金融市場效率低下的時代,投資理論大師Eugene Fama(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提出了效率市場假說。Fama認為,如果證券市場中的價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獲得的信息,那麼這個市場就是有效的。根據此一理論,股市中有無數人隨時在搜尋各種線索,企圖精準預測未來股價,在市場上低買高賣套利。如此理想化的股市存在的前提,有三項基本假設

(一)市場偵測新資訊並立即反應在價格變化上,股價呈隨機漫步(random walk);

(二)新資訊隨機出現,且好壞相伴;

(三)投資人理性獨立分析股票走勢,追求最大利潤。

回顧華爾街Paper Crunch危機史,所謂的效率市場,至少在金融市場摩擦力極高的時空背景中,只是理想化的心靈模型(mental model),並非持續存在的均衡穩態。股市如果有效率,哪有華爾街賺錢空間?金融大白鯊在市場中覓食,可不需要先計算某檔股票的alpha與beta(一檔股票與大盤連動性的統計量度)。這個實戰派心照不宣的直覺、業界只做不說的公開秘密,卻被學院派認為是「異端邪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