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鳴生專欄:團結的民進黨,對抗分裂的…….

2016-03-20 06:10

? 人氣

「啊,我記起來了,」非非說,「他說,團結原來是工人世界,是無產階級的用語,經過變易,後來就不一樣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錯,原來你還有點印象,」小琍仔細地看著筆記本內畫了紅線的地方,唸道:「在兩個世紀之前,團結的概念在工人運動崛起的過程中是十分出色耀眼的。對於那些「底層的人」而言,團結的最簡單也最鮮明的形式直接源自於生活條件與利益的共同體。工人運動以及其周邊的組織有一個使命,那就是熱切地建構一個巨大的網絡,將一個屬於他們的『世界』的人們凝聚起來,以便於對抗另外一個凝聚力亦然十足的,屬於他者的『世界』。正是這種『上層』世界和『底層』世界在位置上的懸殊差異,以及兩個世界之間的建構性關係──一方對另外一方的宰制以及勞力的剝削,形塑了源源不絕的工人團結意識以及『團結主義』的豐富論述……在工人鬥爭的過程中,團結日趨重要,隨著大工業集團的發展,更升高為一種指導性的價值,一個觀念:要凝聚連結,不要分化。」

阿倫提醒道:「根據他的分析,到了1970-1980年代波蘭『團結工聯』的崛起,似乎是一個關鍵點。」

「是的,」小琍接著唸筆記內容:「團結工聯是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它形塑了存在於波蘭的『雙重權力』,最後導致共產政權的殞落。團結工聯是在工人這個字眼的光環之下誕生的:其領導人華勒沙原是造船廠工人。團結工聯初期,罷工以及其他抗議、抵制的方式,都是從傳統工人行動的器械庫裡搬出來的,這些都是它表現意見與力量的方法。可是,逐漸地,團結工聯成為抵制共產政權的指標性力量,而且,這個力量擴及到整個波蘭社會,變成一種『反權力』,在每一個領域,它代表著另外一種價值,另外一種信念,另外一種世界觀,有異於與蘇聯強權關係緊密的共產政權……團結工聯並沒有發展成西方民主定義下的政黨,而是成為另外一種勢力的槓桿,在波蘭甚至擴大為一個新的霸權集團。逐漸地,團結工聯變成一個『民族』運動,被民族主義的慾念和潮流所貫穿……我們於是看到,隨著形勢的演變,『團結』這個語詞開始移位:剛開始是誕生於工人鬥爭的場域,漸漸地演變成是民族的大團結,對抗那些讓波蘭臣服於外來勢力(即蘇聯)的親蘇集團。團結觀念的位移,譬如波蘭的案例,就是『機制變易』最鮮明的前兆。此一機制變易,從上個世紀的最後幾十年,已然深刻地影響了團結的概念,雖然我們不太清楚其過程是怎麼發生的──但是,時常地,當我們不由自己地,夢遊一般地使用這個語詞時,其意義卻已經全然變遷了。」

「我知道了,」非非說,「你想影射的是,當蔡英文呼籲全體國人『團結』時,概念已經是『機制變易』了,不是勞動者的團結,不是弱勢者的團結,對抗的不再是強勢的資本集團,而是要『民族的大團結』,既對抗彼岸的天朝帝國,也對抗台灣內部的敵人,也就是親中集團!」

「還記得這個口號嗎?選舉的時候常常出現的,」小琍說,「團結的民進黨,對抗分裂的國民黨!」

「是啊,只要我們團結,中共也可能會分裂的,」非非說,「目前大陸內部形勢那麼複雜,聽說內部鬥爭十分厲害,很難再看成一個整體。而且,李登輝的時代,不是就有中國即將分裂成七大塊的預言嗎?」

「哇,真會聯想!」小琍說,「那麼未來的口號可以更改為『團結的台灣寶島,對抗分裂的中國大陸』。」

「好啦,別鬧了!」阿倫老師打圓場,道,「團結,團結,多少爭議假汝之名以行之!」

阿倫接著說,「這兩天還有一個有趣的論壇活動,講的是國際的團結,或者,國際進步力量的大團結,這也可能是另外一種團結的想像,或是,『國際主義』在當代的回歸。主講者來自加拿大魁北克,是2016年世界社會論壇(World Social Forum)的核心組織工作者。他們要談的不僅只是國際間進步力量的團結,還要對單一思維的民主體制提出挑戰,主張重新思考民主,重新建構民主,這可能也是我們未來要談的一個範疇。」

【座談】抵抗全球化:世界社會論壇與政治新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