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葭專文:請你們等著我回來,我會回來

2016-03-20 07:10

? 人氣

在北京失聯的專欄作家賈葭。(騰訊大家網)
在北京失聯的專欄作家賈葭。(騰訊大家網)

那時候還不敢以作家自居。我是個23歲才畢業一年的毛頭小子,作家這個身份離我太遙遠了。2003年的夏天的一個晚上,我跟巫昂坐在後海扯淡聊天。她問我以後想幹什麼?我說什麼也不想幹,像你那樣白天看書,晚上寫專欄就好了。這話我說過就忘記了。2009年夏天,我們一起受邀去搜狐視頻做一個訪談節目,她突然提到那年夏天的晚上,說道,你當年不就是想做專欄作家嗎?你現在已經是了,有什麼不同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03年11月,《新京報》創刊。他們編輯找到我,希望我可以寫一檔叫《新北京觀察》的欄目。這個欄目就是從偏理論的層次談北京的建築、交通、生活、遊樂、社區、歷史等等。為了寫這個,我讀了一堆當時覺得全然用不上的書。許多文章完全是現炒現賣。不過,這個時期的寫作,讓我迅速地重新地瞭解北京,這個光怪陸離、讓人愛恨交織的城市。一些老輩人都不太知道的典故緣起,我都能信手拈來。

我甚至為了寫好這個欄目,週末騎車在各條胡同裡亂竄。二環裡那些窄小幽深的老胡同,我幾乎都走過一遍。看到老房子、老建築就回家做記錄、查資料,跟一些老人聊天,在各種小吃店老字型大小流連忘返,後來發現連自己的口音都變了。我認為這是「當地語系化」的開始,既然決意在北京呆著,為什麼不寫我眼中的北京呢。

彼時《新京報》在推廣一個叫「新北京人」的概念,我認為我就屬於這個群體:爺爺輩沒有扛槍進城,父親沒趕上高考重開,在此舉目無親,全靠自己瞎混。我跟北京的關係很簡單,就是京漂。由於沒有語言障礙,融入北京的生活其實很簡單,普通的北京人也並不排外。我有了很多當地的朋友,和北京的距離也就更近了。

再後來,《南方都市報》邀我寫京漂生活,我欣然答應。這樣一路寫下來。前一陣子,我的專欄出現話題重複、素材重複引用等等狀況,讓我覺得這個主題似乎已經無法再談下去。堵車寫過三次,水淹京城寫過三次,颱風寫過兩次,我都覺得有騙稿費的嫌疑。每週三都絞盡腦汁地想,這周要寫什麼。比如前一陣引起關注的美國大使館天氣預報以及北京的霧霾,我在2010年的專欄裡就寫過,我也不能趁大家現在熱炒這個就拿出來重寫一遍,那樣太不道德了。這樣的難免情形,在此書中一一存其舊貌,讀者大略可知我之難處,唯不敬之處還望諒解。

其實,北京在哪裡?北京是什麼?北京代表著、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都很難回答。我想起孩提時代唱的《我愛北京天安門》、《北京的金山上》、《讓我們蕩起雙槳》等歌曲,這些旋律乃至歌詞,我至今仍能脫口而唱出。只是,天安門、新華門、北海,這些地名在我的心中,與幼年時代的概念及想像已經截然不同了。當我瞭解了這些地域及其建築本身和背後的故事之後,我在心中重建了它們——也重建了一個北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