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身居烏來深山,國寶吳宗霖的銅鑼敲響世界

2019-02-04 12:10

? 人氣

吳宗霖耗費15年才完成的「福爾摩沙之音」,成為工作室的招牌。(郭晉瑋攝)

吳宗霖耗費15年才完成的「福爾摩沙之音」,成為工作室的招牌。(郭晉瑋攝)

「我有兩個人要發薪水,前兩個月差一點發不出來,這個月的錢也還不知道在哪裡……。」台灣唯一的手工銅鑼達人吳宗霖,和銅相伴三十五年,看盡市場興衰,也飽嘗生活的捉襟見肘,但他不放棄創作並嘗試突圍。這個國寶級的職人在新北市烏來的深山老家裡,默默為「堅持」這兩個字下了最佳註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活用廢材是日常,絕活傳承自父親

《新新聞》今年一月下旬走訪吳宗霖的工作室「留仙居」,老舊的平房裝潢簡單,卻是年已六旬的吳住了一輩子的老家。

訪問當天寒流來襲,這位住在山上多年的藝術創作家沒有穿外套,蹲坐在工作室外,不疾不徐地燒柴煮熱水,他沖了普洱茶、烤了橘子和番薯,還拿出山蕉來招待記者。

轉向銅雕藝術的吳宗霖,作品備受國際關注。(郭晉瑋攝)
轉向銅雕藝術的吳宗霖,作品備受國際關注。(郭晉瑋攝)

就像是儀式般,吳在橘子蒂頭處挖出小洞灑鹽,橘子汁燒滾以後,他慎重地把橘子放在茶杯上,然後順手折了幾根工作室旁的竹枝削成筷子,供客人使用以免燙手。

烤橘子配茶,這是留仙居特有的待客模式,溫暖而質樸的味道,令人感受到滿滿的誠意。

從小就住在烏來的吳宗霖,相當懂得和大自然共生共存,生活方式頗為環保。

吳家沒有自來水而是汲取山泉水供生活所需,所有的家具都是他利用漂流木或廢材製成,燒水用的茶壺則是購自二手骨董店。他指著地上用來燒水及保暖的自製炭盆,得意地強調,內鍋是他利用廢銅打造的。

吳宗霖的巧手承襲自父親。小時候每逢颱風過後,他總看到父親撿拾大量出現的漂流木做出各式家具,在耳濡目染下,活用廢材成為他的拿手絕活。這個元素也經常出現在他的銅鑼和銅雕創作裡。

在山上,時間靜謐地流動著,茶杯此起彼落。「年輕的時候喜歡喝青茶,年紀大了,胃不好,就改喝普洱茶。」短短幾句話,吳宗霖不經意洩漏他有胃痛的毛病。

銅鑼之路始於岳父工廠

胃痛也算是銅鑼行業的職業災害之一。他解釋:「銅片得要一槌一槌地敲,多一下少一下都不行,打過頭變得太薄會前功盡棄,每打壞一片銅就得再換一片,因此愈接近成功愈容易緊張胃痛。」

吳宗霖是台灣僅存的手工打造銅鑼名家,還被貼上台灣國寶的珍貴標籤,但鮮少人知道,他高中選讀的科系竟是和銅鑼扯不上任何關係的「綜合商科」。他解謎說,原本國中畢業就想放棄升學,但媽媽和妹妹偷偷幫他報名,他只好乖乖把書念完。好不容易捱到高中畢業,他立刻當起音響和油漆師傅。

吳宗霖的銅鑼之路,起點是岳父的大型銅鑼工廠,當他還是二十歲的小毛頭時,台灣的宗教活動非常興盛,舉凡陣頭、北管戲班、神明遶境或祭典,統統少不了銅鑼助威,讓岳家工廠的訂單幾乎接到手軟,他因此毅然決定轉行改當銅鑼師傅。

打造銅鑼成為靜心工具,吳宗霖認為這是自己的天命。(郭晉瑋攝)
打造銅鑼成為靜心工具,吳宗霖認為這是自己的天命。(郭晉瑋攝)

製鑼工作仰賴鐵槌敲擊,力道和角度最是關鍵,當年工廠環境又熱又吵,吳宗霖雖然撐得住,但有時候難免抓狂。「金屬是靠著延展性來推擠成型,製鑼很需要耐心。有一次我要做個大鑼,做了很久還是搞不定,敲到全身無力,一氣之下就把鑼丟到門外。幾天後,我不甘願放棄,又默默把它撿回來重新開始,還跟它說對不起。」

「調音之前不要罵小孩」

情緒牽動著製鑼的成功與否,吳宗霖還講出了銅鑼師傅的禁忌:「調音之前不要罵小孩,不然情緒來了,敲一下變成打兩下,會下錯誤判斷或是拿捏不準,那就要倒大楣了。這個形容詞好像有點誇張,但真的會搞到使盡渾身解數都搞不回來,本錢都花下去了……。」

在岳家工作十年後,吳宗霖的技術漸趨成熟,決定搬回烏來老家自立門戶。起初營運還不錯,沒想到幾年後,陣頭和北管開始凋零,中國銅鑼的輸入更加速市場萎縮,銅鑼業成為不折不扣的夕陽工業。「以前每個村裡都會有北管和陣頭,現在去哪裡找?」吳道出事業面臨寒冬的辛酸。

面臨生存之戰,吳也曾頹喪,但他還是窩在深山裡寂寞地做鑼。

他打趣說:「我只是沒膽子半路換職業,不然早就應該轉行了。」不過讓他離不開這行的原因之一,是難以忘記銅鑼為他帶來的風光。「一個鑼可以發出這麼大的聲音,太不可思議了。在街頭演出的時候,如果大家知道這個銅鑼是我做的,那面子多大、多有成就感!」

為了餬口度過寒冬,吳宗霖試著轉型打出活路,他推出大量的銅鑼創作品,還把視角轉向生活中可以使用的銅雕品,希望扭轉一般人的既定印象。而這一念之間,讓他從市場沒落的銅鑼師頓時轉型成了銅鑼銅雕藝術家。

讓國際人士也驚嘆的獨門作品

從小音感敏銳的吳宗霖,在敲鑼的過程中思索發現,似乎可以把銅鑼往音樂市場推。「有一天,我做了幾個鑼,用一根棍子把這些鑼吊在桂花樹上,希望能敲出音符。但有調音師提醒我說,想做這個就要做『國際標準音』四四○赫茲,才能搭配其他樂器,他把音叉借給我。過陣子,我改用調音器,用指針來對音階,最後才調成國際標準音。」

吳宗霖最終完成的這套鑼,就是讓國際人士也驚嘆的獨門作品「音階鑼」,他將這套鑼取名為「福爾摩沙之音」。據瞭解,吳宗霖對這套鑼投入龐大的心血,前後花了十五年的工夫才打造完成。即使這套鑼已經打出名號並不時獲邀表演,吳仍然為了追求完美不停地修改,「現在可以做到四個八度,超過二十八個鑼,還可以添加半音,每一個音都很準。」他說道。

生活捉襟見肘已成「習慣」

如今,音階鑼被視為工作室的招牌,吳雙手拿起鑼槌,親自示範福爾摩沙之音,他輕柔地敲著的,是歌手萬芳的招牌歌〈新不了情〉。

表演結束,吳宗霖興致高昂地打開話匣子,卻又不小心曝露了心事。「老實說,前兩個月我差一點點發不出薪水,我有兩個人要養(發薪水),我自己的薪水也就算了,幸好有人來買作品才救了我。不過,這個月的錢還不知道在哪裡呢……。」

據瞭解,吳宗霖的銅鑼及銅雕創作交易仍處於有一搭沒一搭的狀況。他自承:「我現在做鑼的時間很短,不做是因為沒訂單,有時還慘淡到好幾天都摸不到鑼,昨天我好不容易才調了一個(鑼)。」雖然每個月都得被錢追著跑,卻絲毫沒有磨損吳宗霖對創作的那份熱情。

面對經濟上的捉襟見肘,他戲稱自己的心臟已經被訓練到麻痺,「我太有經驗了,這幾十年來都是這樣過的,當我在(資金)最緊的時候,就會蹦出貴人幫忙,不過每次都是剛剛好過關,也沒辦法出去玩啦。昨天就是這樣子,有個客人花五萬元買了子弟鑼,剛好夠我發薪水。可是我自己零收入,沒關係,只要普洱茶有人送就好……。」

薪水有著落,但其他的凡塵俗事仍困擾著這位深山裡的仙人。

原來吳家那台開了二十五年的廂型車,日前被修車廠老闆宣告「壽終正寢」,無法再修理,恐怕得面臨報廢。這件事情倒是讓他愁眉苦臉,直嘆:「車子竟然要報廢,唉!誰說物質生活不重要的?」

「人一輩子搞不定的就是兩個人,一個是別人,一個是自己。最難搞的其實是自己。」吳宗霖不再去想車子的事情,輕啜一口熱茶,又脫口說出發人深省的人生道理。

每天下午4點,吳宗霖準時演出「空谷繞」。(郭晉瑋攝)
每天下午4點,吳宗霖準時演出「空谷繞」。(郭晉瑋攝)

有趣的是,時間一到下午四點,眼前的銅鑼大師瞬間戴上了帽子、拿起鑼槌,站在風鑼及子弟鑼前,運氣後正經八百地敲了起來。在場的眾人發現,這就是他和(南勢溪)對岸馥蘭朵溫泉飯店合作的「空谷繞」,長達十五分鐘的表演裡,彼岸打鼓此岸敲鑼,鑼鼓聲在兩岸間合鳴,不愧是烏來膾炙人口的聲音座標。

讓大家靜心的天命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歲,我才確定自己的人生任務不是賺錢,是要來打造這些有聲的東西,做為大家靜心的工具。」吳宗霖說得雲淡風輕。

不過,這樣的「天命」必須長期揮舞鐵槌敲打銅片,當然也得付出代價。吳宗霖說,做這一行的職業病就是手和腰容易受傷,若接收太多敲擊噪音,也可能減損聽力。

即使明知會遇上不少麻煩,他仍不打算停手。「我要做到不能做的那一天,你要開始收我的東西嗎?還是你要把我的人買斷,這樣我就可以提早不要做了。」這位深山裡的「老頑銅」,顯然又調皮地開起玩笑了。

吳宗霖小檔案

出生:1959年
製鑼年資:35年
學歷:滬江高中綜合商科
返鄉:1989年成立工作室(留仙居)
創作觸角:手工銅鑼及衍生工藝品、銅雕、音階鑼(福爾摩沙之音)、脈輪鑼、缽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

侯柏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