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融風暴與中國經濟崛起:《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2)

2019-02-16 05:10

? 人氣

FRB想要藉由通膨政策(操作泡沫化)來操控景氣,卻引發過剩的資金投注於次級房貸,過熱的投資導致泡沫的破滅,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恐慌。(資料照,AP)

FRB想要藉由通膨政策(操作泡沫化)來操控景氣,卻引發過剩的資金投注於次級房貸,過熱的投資導致泡沫的破滅,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恐慌。(資料照,AP)

西元一九九七年,美國的「美元升值」政策引發了亞洲金融風暴。

西元一九九七年,爆發了亞洲金融風暴,採取釘住美元制的韓國和泰國等國,陷入了嚴重的不景氣。

為什麼會發生亞洲金融風暴?

西元一九九○年代後期,FRB開始刻意採取「美元貶值」政策。西元一九九五年,一美元原本可兌換約七十九日圓,在三年後的一九九八年,居然高漲達一美元可兌換一百四十七日圓。美元在三年內上漲超過一.八倍的「美元升值」現象,是由美國的財政部長魯賓(以華爾街的利益為優先)一手操作的。完全是美國優先的做法。不過,「美元升值」卻為泰國、印尼、韓國等亞洲新興國家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這就是「亞洲金融風暴」的起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西元一九八○年代以後,全球都籠罩在停滯性通貨膨脹的陰影之下,亞洲各國卻締造了「亞洲經濟奇蹟」,其經濟成長突飛猛進。在世界經濟轉變成浮動匯率制後,亞洲各國仍舊與美元維持了固定匯率制(釘住美元制。dollar peg的peg就是釘住的意思)。亞洲各國為了招攬海外資金,以及防止通貨膨脹,最有利的辦法就是讓本國貨幣與美元連動。在「美元貶值」期間,釘住美元制運作得非常順利,不料美國卻驟然改為採取「美元升值」政策。受到「美元升值」的影響,亞洲各國的貨幣也連帶暴漲,頓時陷入了出口不振的局面。

金融海嘯、金融危機、股票下跌(取自pixabay)
「美元升值」為泰國、印尼、韓國等亞洲新興國家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就是「亞洲金融風暴」的起因。(取自pixabay)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金融業者得到了賺大錢的絕好機會。西元一九九七年,避險基金大舉放空泰國的泰銖、韓國的韓元等亞洲貨幣(隨著美元升值到超過本國經濟實況的價值)。透過放空的操作,等到貨幣變便宜再買回的話,就可以獲取龐大的利益。

隨著美元升值所帶動的「泰銖升值」和「韓元升值」,其升值的程度都超過了該國的經濟實況。換言之,避險基金的投資判斷十分合理。泰國最後在抵擋不住放空的攻勢下,轉人為浮動匯率制,使泰銖大幅貶值。極端來講,FRB像給避險基金開闢了一條新的財路。韓國、印尼也和泰國一樣,經歷了相同的遭遇。IMF釋出了約三百六十億美元的資金,援助泰國、印尼和韓國等經濟破產的國家,並要求這些國家在嚴格的條件下進行經濟改革。

[解讀經濟]西元一九七三年,美國轉向了浮動匯率制,並放棄了維護世界經濟秩序的責任,在金融方面完全以本國的利益為優先。美元的急漲是引發亞洲金融風暴的罪魁禍首,亞洲各國「經濟成長的果實」,被美國的投機業者收割殆盡。

美國的經濟如走鋼絲,操控泡沫經濟的金融操作

西元一九九八年,俄羅斯國債突然爆發無法償還債務(債務不履行)的危機。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美國數一數二的避險基金公司蒙受了巨大損失而宣告破產。FRB針對這個危機反應迅速,為了防止美國的景氣衰退,採取了「調降利率」的措施,將大量的美元釋出到市場,毅然轉向施行「美元貶值」。

在「美元貶值」的過程中,美國的金融市場出現了許多過剩的美元。由於大家對IT產業的成長非常看好,於是紛紛集中投資在IT產業。西元一九九○年代末期到二○○○年期間,過剩的資金使那斯達克(電子化的證券交易市場,上市的公司多為風險企業和尖端科技產業)和IT產業的股價被過度追捧(網際網路泡沫事件)。

FRB在預期會產生新的泡沫化後,提前做出對策,也就是一舉提高利率。西元二○○一年,那斯達克綜合指數(IT產業佔大多數)一口氣暴跌了四分之三,使許多將資金投注在IT產業股的中產階級(middle class)遭受嚴重打擊。此外,利率的調升使通貨膨脹率由百分之四急降至百分之一,出現了不景氣的警訊。

FRB為了防止景氣低迷,一口氣將銀行利率由百分之六.五調降至百分之一,轉向了通膨政策。通膨政策奏效後,FRB擔心該次的剩餘資金會引發房市泡沫,於是在西元二○○四至二○○六年,又將銀行利率調高到百分之五.二五。FRB藉由操作利率來達到控制經濟的目的,玩弄全世界。

「美元升值」為泰國、印尼、韓國等亞洲新興國家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就是「亞洲金融風暴」的起因。(時報出版提供)
美國操控銀行利率的走勢圖。(時報出版提供)

FRB主席葛林斯潘如同行走於鋼絲一般,透過「利率的調升調降」操控美國的景氣,簡直就像大指揮家一樣。不過,透過「利率的調升調降」來操控泡沫化,藉以活絡美國經濟的手法並非十分妥當,一不留神就會演變成像後述的雷曼兄弟事件一樣的大災難。

[解讀經濟]FRB想要藉由通膨政策(操作泡沫化)來操控景氣,卻引發過剩的資金投注於次級房貸,過熱的投資導致泡沫的破滅,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恐慌(雷曼兄弟事件)。

俄羅斯的社會貧富差距擴大與中國經濟的爆發式成長

俄羅斯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

西元一九八九年十一月,象徵冷戰的「柏林圍牆」倒塌。同年,美蘇也在馬爾他島正式宣布冷戰終結。西元一九九一年年底,蘇聯共產黨政變失敗導致蘇聯解體。戈巴契夫總統的經濟改革(重建體制)終究未能發揮效果。蘇聯的解體,引發了「冷戰」這種戰後體制的大轉變。然而,隨著冷戰的終結,使全球性的經濟落差擴大,世界反而進入了更艱難的局面。由於國有企業的資產被部分人士買斷,舊蘇聯變成了社會貧富差距極大的國家。

俄羅斯聯邦的新領導者葉爾欽總統,聘請了美國經濟顧問團,意圖透過國營企業的民營化導入市場經濟體制。政府計畫發給國民一定金額的股權憑證(Voucher,私有化證券),國民可以把這個股權憑證轉換成企業(完成民營化)的股票。

然而,精於謀利的商人開始低價收購私有化證券,並在國營企業轉售後成為企業主,形成了新興財閥(寡頭財閥),其中以猶太人佔絕大部分。俄羅斯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成了貧困階級。以前施行社會主義的俄羅斯,如今卻成為全球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多麼地諷刺啊。

[解讀經濟]社會主義體制的瓦解對全球造成影響。在西方國家引發了對社會福利保障的削減,並在全球掀起經濟競爭;而舊社會主義國家,則在國有企業的民營化過程中引發了社會貧富差距,同時也全面轉變成大眾消費社會。民眾的不滿情緒與日俱增,這也是民粹主義(大眾主義)的政權逐漸得勢的原因。

左右搖擺的中國

西元一九七六年毛澤東去世後,鄧小平在一九七八年奪得中國政權。鄧小平為了重建因文化大革命而疲弊的經濟,廢除了人民公社制度,並打著「改革開放」的名號,仿效新加坡設立了「經濟特區」,邀請海外企業進駐中國。

美國在西元一八九○年代以後,就一直進行打進中國市場的經濟策略。因此,當中國積極地導入外資,傾向資本主義經濟之時,對美國而言,是一個得償宿願的絕好時機。美國、歐洲和日本的跨國企業都爭相搶進中國市場,使中國的經濟出現驚人的成長。中國農村的廉價勞工(農民工)吸引了許多跨國企業,使中國成為全球的「轉包工廠」。

另一方面,蘇聯的瓦解導致全球社會主義勢力的消退。在柏林圍牆倒塌那年,中國爆發了「天安門事件」(西元一九八九年,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對訴求民主化的學生和市民施以武力鎮壓)等抗爭事件,中國共產黨全面施以武力鎮壓,堅守住共產黨的一黨獨裁。同時,中國也持續吸引海外企業進駐,並大膽引進外資投資中國。

鄧小平打著「讓一部分人可先得富裕」(「先富論」)的口號,對於伴隨著經濟成長所引起的「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採取了容許的態度。然而,中國卻無法擺脫自古以來的官尊民卑的傳統,以及舊有的封建制度,業者與政黨、國營企業和軍人之間相互勾結,賄賂的行為公然橫行。江澤民執政後,黨官員們口口聲聲呼籲要實現平等社會,卻率先把政治當成事業來經營,令自身變得富裕,諸如此類荒腔走板的現象不斷上演。

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在北京召開,江澤民(AP)
江澤民執政後,率先把政治當成事業來經營,令自身變得富裕,荒腔走板的現象不斷上演。(資料照,AP)

西元二○○一年,中國加入了WTO(世界貿易組織)。憑著廉價的勞動力,中國對歐盟和美國的出口不斷增加,經濟成長可謂一帆風順。「輸出」和「國內投資」強力支撐著中國的經濟成長。不過,在西元二○○一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後,美國陷入了不景氣,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也驟減不少。原本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每年以百分之十六到十七的幅度成長,現在已經降低到個位數而已。因此,中國的經濟開始傾向政府的建設投資。

[解讀經濟]西元二○一四年的IMF報告預測,在二○五○年,中國的GDP為七十兆美元,不超過美國的三十八兆美元的兩倍。不過,在網際網路泡沫後,中國增加了基礎建設的公共投資,在經濟結構上變成了國內投資佔百分之四十五、出口佔百分之十五,消費則佔百分之四十的不均等結構。

*作者宮崎正勝為NHK文化中心講師,著有《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圖解世界近現代史》、《餐桌上的世界史》等,本文選自《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