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經濟與日本的崛起與失落:《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1)

2019-02-15 05:10

? 人氣

在大規模的不景氣下,大企業紛紛將工廠分散至世界各地,搖身一變成為跨國企業,一舉擴大了全球的國際分工。 跨國企業成為世界經濟的要角,全球化經濟也由此而生。(圖片來源:Pixabay)

在大規模的不景氣下,大企業紛紛將工廠分散至世界各地,搖身一變成為跨國企業,一舉擴大了全球的國際分工。 跨國企業成為世界經濟的要角,全球化經濟也由此而生。(圖片來源:Pixabay)

西元一九七○年代跨國企業逐步轉移到海外

西元一九七○年代的「石油危機」引發油價暴漲,使全球籠罩在通貨膨脹和不景氣之中,跨國企業因此逐漸將工廠轉移到開發中國家。在跨國企業增加的同時,也帶動了新興工業國家(NIEs)的成長。

全球化經濟與亞洲的崛起

在大規模的不景氣下,大企業紛紛將工廠分散至世界各地,搖身一變成為跨國企業,一舉擴大了全球的國際分工。跨國企業成為世界經濟的要角,全球化經濟也由此而生。先進國家晉升為後工業化國家,而新興國家則發展成工業化國家,全球逐漸走向國際分工。西元一九六七至一九八七年間,跨國企業的海外投資餘額成長為九倍之多,領先發展跨國企業的美國,更將國內產值的五分之一轉移到海外。在美國,跨國企業把本國和他國視同為自己的領土,因而衍生出新名詞「企業王國」(Corporate Land)。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跨國企業將工廠轉移到可以獲得廉價勞力的國家,再把收益轉移到設置在避稅港(tax haven,指的是稅率很低,甚至是完全免稅的國家或地區)的子公司,藉以規避本國的課稅,逐漸脫離了本國的掌控。跨國企業的增加,使政府的稅收(公司稅)減少,國內的勞工失去工作機會,擁有穩定工作的中產階級也逐漸減少。美國雖然是個人消費佔GDP七成的消費大國,國內市場卻已經有逐漸萎縮的趨勢。

另一方面,吸收大量資金和技術的開發中國家則大舉雙臂表示「歡迎全球化經濟」。新加坡、香港、台灣和韓國等國逐步邁向工業化,被稱為新興工業國家(NIEs)。中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越南等國也都相繼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國家。

建設 建商 營建工程 鋼 鐵 工業 煉鋼 不鏽鋼 工廠 水泥(取自JAHuddleston@pixabay/CC0)
跨國企業將工廠轉移至勞工低廉的開發中國家,雖降低了生產成本,卻也使各個先進國家的經濟逐漸走向空洞化。(資料照,取自JAHuddleston@pixabay/CC0)

然而,工業化的發展也帶來物價上漲和經濟共同體瓦解等問題。開發中國家之間的落差逐漸擴大,搭上全球化浪潮的國家與跟不上時代潮流的國家之間,出現了大幅的落差。這就是「南南問題」(South South problem­,開發中國家之間的經濟落差)。

[解讀經濟]跨國企業將工廠轉移至勞工低廉的開發中國家,大舉降低了生產成本,卻也使各個先進國家的經濟逐漸走向空洞化。加上避稅港的盛行,使政府的稅收銳減,也對先進國家的財政造成打擊。

世界經濟發生了不可預期的大變動

停滯性通貨膨脹持續惡化的同時,美國、歐洲和日本的企業逐步將工廠轉移到勞工低廉,也曾是舊殖民地的新興國家,意圖透過跨國經營來提高競爭力(跨國企業的增加)。同時,第三次工業革命(IT革命)造就了網際網路的普及,透過類比轉換成數位的方式,強化了全球化的趨勢。全球化的趨勢造就了超越國界的橫向分工型態。世界銀行和跨國企業因此成為主導全球經濟的要角。隨著全球的網際網路化,資本主義經濟的形式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

美國身為領頭羊,率先面臨了中產階級沒落,貧富差距日趨擴大的問題。愈來愈多的跨國企業,都把資金轉往由英國所推行的避稅港,使國家的稅收大為銳減。西元二○一六年的巴拿馬文件中,也有揭露出部分的實際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原本期望創造出由美國領導的全球一體化體系(one world),然而世界經濟卻朝著全球化經濟的方向前進。隨著亞洲新興國家的工業化,世界也邁向亞洲經濟崛起的時代,使歐美等先進工業國家的地位開始動搖。綜觀世界的經濟史,可以得知一個不變的鐵則,那就是資金往往會流向成長中的區域。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快速,但限制仍多(AP)
美國透過電腦和網路搭上了資訊革命的浪潮,掌握了壓倒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資料照,AP)

西元一九七○年代以後,美國雖然透過電腦和網路搭上了資訊革命的浪潮,利用了龐大的電腦空間,掌握了壓倒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卻還不足以建立起全新的世界秩序。相反地,隨著全球和美國國內的經濟落差不斷擴大,反而使美國陷入了運轉不靈的窘境,正走向衰退一途。

另一方面,多數跨國企業逐步將出口導向的工廠轉移到韓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等亞洲新興工業國家,而馬來西亞、印尼、中國、越南和印度等國的經濟也都相繼成長起飛。亞洲各國透過吸收外資和技術轉移,並配合資訊革命後產生的新技術體系,達成經濟的高速成長。最近開始出現了「Pax Asia」(亞洲時代)這個名詞。在這三十餘年間,世界經濟的發展重心逐漸轉移到亞洲。亞洲是往後經濟發展的矚目焦點。

[解讀經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美國華爾街所主導的「全球一體化」體系,與近年來經由新興國家的急速工業化所帶來的「全球化經濟」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概念。跨國企業的增加與新興國家經濟的急速成長,使世界的秩序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美國透過操控利率來應對經濟危機,浮動匯率制使全球經濟變成一場博弈

西元一九七三年,世界各國相繼放棄了固定匯率制後,逐漸轉向採用「浮動匯率制」。西元一九七○年代以後,美國透過FRB(聯邦儲備委員會)的利率操作,總算管控了國內的經濟。由於美元依然主導著全球的經濟,隨著利率上下震盪引發的「美元升值」和「美元貶值」,持續動搖著世界的經濟。各國的貨幣價值,也隨著「美元升值」和「美元貶值」產生瞬息萬變的變化。

全球經濟的前景變得不明確,投機者往往透過貨幣的波動來大發橫財。隨著浮動匯率制的轉移,全球開始進入全球化與金融、投機的時代。隨著時代的潮流,出現了透過金融交易,即可獲得龐大利益的「避險基金」(又稱對沖基金)。

2018年12月24日,美國股市三大指數平安夜重挫逾2%,紐約證交所交易員緊盯盤勢。(AP)
隨著浮動匯率制的轉變,全球的經濟變成一場博弈,透過複雜的投資手法,就能夠使貨幣增殖。(資料照,AP)

與公開募集資金的投資信託不同,由機構投資者或富裕階層私底下集結的資金所進行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金融衍生產品)、期貨交易(以現在這個時間點來約定將來買賣的交易)、期權交易(選擇是否以預先決定的價錢買賣金融商品的交易)、掉期交易(等值商品互換的交易)或放空(預存一筆保證金,從證券公司借到實物股票,再把它賣出)等各式各樣的交易手法,都是期望能夠保全本金,又謀求加大收益的投機資金。「避險基金」(Hedge Fund)的名稱,就是由「迴避風險」而來。

[解讀經濟]隨著浮動匯率制的轉變,世界的經濟變得極為不穩定,但也出現了大規模利用浮動匯率制所進行的貨幣、股票、公債、商品價格變動等金融交易手法,使全球的經濟變成一場博弈。這個時代變成不用生產,僅透過複雜的投資手法,就能夠使貨幣增殖的金融時代。

日本的泡沫經濟危機源於日圓升值蕭條,廣場協議動搖了日本經濟

透過浮動匯率制,使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轉變的起始點是「廣場協議」。西元一九八五年,在鄰近紐約中央公園的廣場飯店祕密舉行了G5會議(美、英、法、西德和日本五個已開發國家的財政部長、央行行長的會議)。石油危機後的停滯性通貨膨脹(「通貨膨脹」與「不景氣造成失業人口增加」兩種問題並存的狀態)、大幅減稅和軍事費用的累積,使美國的貿易赤字和政府財政赤字擴大(雙赤字),淪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因此,美國要求各國共同引發「美元貶值」。

該次會議的目標,鎖定在二戰後經濟顯著成長的日本和西德。日本經濟利用東西冷戰的局勢,在西元一九五六至一九七二年的十七年間,每年都以百分之十的驚人幅度持續成長。美國為了經濟復甦向各國尋求協助,日本也接受了美國的請求,各國決議協助引發美元貶值百分之十到十二。這就是「廣場協議」。機構投資者害怕美元持續貶值會擴大損失,透過期貨交易大賣美元,導致美元暴跌。

不到兩年,日圓高漲為一美元兌一百二十日圓,足足翻漲了二.五倍。西元一九七八年,為了遏止失控的「美元貶值」,各國又在鄰近羅浮宮的法國經濟財政部舉行G7會議。各國協議將「美元貶值」抑制在一美元兌一百五十日圓左右的關卡,並且同意日本、德國實施刺激內需計劃。這就是「羅浮宮協議」。美國透過美元貶值來增加出口,到了西元一九九○年代後半,美國的經濟神奇地復甦。反之,日本的經濟卻因日圓升值蕭條,而一敗塗地。

西元一九八五年,廣場協議引發日本的泡沫經濟危機,使日本陷入「失落的二十年」「廣場協議」使日圓和馬克升值,美元則急速貶值。美國經濟透過「美元貶值」而復甦,日本卻引發了房地產和股票的泡沫化。泡沫經濟危機使日本陷入「失落的十年」(The lost decade)。在長期的不景氣中,日本的赤字國債不斷擴大,此後的經濟也一直持續低迷。

 

*作者宮崎正勝為NHK文化中心講師,著有《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圖解世界近現代史》、《餐桌上的世界史》等,本文選自《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