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忠觀點:在台樹人十年的日本學者─向增原宏教授致敬

2019-02-01 06:20

? 人氣

增原宏教授(右)與交通大學張懋中校長(左)(交通大學提供)
增原宏教授(右)與交通大學張懋中校長(左)(交通大學提供)

去年八月,日本《光電子(Optronics)》雜誌(日文)刊登了一篇該刊編輯部特地前來交通大學與增原教授深入對談後的採訪報導,文長7頁。文章中開宗明義表示,該採訪報導的目的在於(一)想要理解台灣產業競爭力的來源,以作為改進日本產業的參考,和(二)想要從增原教授身上看出「身為一個研究者應該具備的身影」。文中,增原教授談到了許多深刻而親切的觀點、見解與建議,以下是其中幾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為什麼選擇接受交通大學的邀請:增原教授是一位國際著名學者,在他的學術生涯中曾經獲得過許多獎項與榮譽,包括日本政府頒發的「紫綬褒章」及「瑞寶中綬章」。他將從大阪大學退休時,雖然有其他國家的邀請,並且提供優厚的研究經費與條件,但是增原教授選擇了來到交大,因為他說交大理學院尊重他的教學與研究,建議他「盡情做他想做的事」。所以,一位專注本業的正直學者最在意的首先是合理的教學與研究的環境,其次才是(特例的)名號與薪資。

(二)對於台灣學術發展的看法:增原教授認為台灣的大學體制難以產生「科學獨創性」的研究成果。其中一個原因是台灣跟隨美國大學的體制,每一個教授——從事業剛起步的年輕助理教授到具有豐富教研經驗的資深教授——都只能各自為政,年復一年帶領自己的幾個新進稚嫩研究生(近年常只有碩士生而無博士生),經營自己的小攤子。增原教授認為由一個資深教授和幾個年輕助理/副教授及研究生與博士後研究員組成的研究組,即「講座制」,才可能有人力與實力一邊探索新觀念和新方向,一邊長期深入鑽研某些重大課題的細節。如此,才可能培養比較寬闊的研究視野,及孕育出「能夠持續並傳承的研究文化」,從而產生具有科學獨創性的關鍵成果。第二個原因,增原教授認為台灣的師生之間缺乏實驗室之外的親切與緊密接觸,少了如日本的喝酒文化及其間的嘻笑氛圍。因為在實驗室裡傳遞的主要是科學知識本身,而在實驗室之外的頻繁與密切接觸時,卻是師生之間對於科學精神、學術本質,及研究的態度和哲學的對話、浸淫、領會與傳承。

(三)對台灣產業發展的觀點:有趣的是,增原教授認為與日本產業界比較,台灣的產業界更為靈活,對於未來幾年的市場需求的嗅覺更為靈敏,同時台灣的有錢人樂於投資。增原教授認為,台灣學界對於獨創性的科學研究及技術研發沒有太大興趣與野心,而且整體環境——包括體制、人才與資源——也沒有準備好,但是只要看到了應用性和市場需求,台灣學界和產業界就會很快地將產品製造出來,搶到世界市場。(對於這些意見,不知國內人士及學界是否有所保留,或有不同看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