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臺灣竟已掉進「人才無路用陷阱」

2019-01-23 07:10

? 人氣

自動化與智慧化的反勞動雇用癥候群

對於這種生態現象,政府主政機關及高度社會主義傾向的所謂學者專家,針對勞動需求部門的雇主機構或工商企業家,多所非難與責備,直認定過去廿年臺灣經濟社會的統計勞動生產力「逐年大幅挺增」,卻為何勞動市場經常薪資水準竟有「停滯念年不增不漲」道理?以之大肆抨擊,雇主機構及工商企業家「不良」「黑心」「為富不仁」,因此更加深整個國家社會「仇富反商」的民粹偏執,甚至演變成為現在執政者,更加激化僵硬性「仇富反商」意識形態治國經世的偏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自1980年代臺灣產業經濟部門高度國際化或全球化競爭發展之下,在臺灣勞動市場經濟的「勞動力生產力」貢獻構成,已經出現急遽重大的結構性扭動變化。到1960年代,勞動力生產力乃「體力體能為一貢獻」時代早已遠去,要能面對國際高科技經濟或高知識經濟競爭的臺灣產企業及企業家經營者,就必須要將其事業的「產制效能/效率」躍升提高到足以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地步,就必須要積極開發所謂勞動生產力的「機械貢獻度」(如自動化+無人化的機器人生產份額比重)、「資本密集貢獻度」(規模經濟與範疇經濟效益提高)乃至於「知識創新貢獻度」(創新+互聯網+數字經濟+智慧化科技力)。在這一發展大趨勢之下,過去廿年臺灣經濟社會的「勞動生產力」挺增躍升的成果,其來自於「體能體力貢獻度」比重,已然銳降到個位數的地步,當然也就造成了今天臺灣勞動市場所見:經常薪資停滯不漲、新世代青年勞動力就業機會成長有限,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以致整體勞參率偏低的普遍化現象。

中高齡已是國家「成熟人力資本」的先進共識

日趨尖銳化的「中高齡無業」現象,之所以會成為這兩三年來,讓臺灣社會掉進典型「人才無路用陷阱」嚴重困頓境遇的經濟難題,完全是因為主政者極度左傾意識形態治國理念所造成,是純粹「政府經濟治理政策抉擇」人為主觀所肇致,與過去六七十年運作順暢良好的臺灣社會勞動經濟自由市場機制,關係較小。

進入廿一世紀知識經濟社會時代,特別是第二個十年世代「全球智慧化聯網」世紀,絕大多數先進國家社會政府,幾乎都已將「中高齡者」「高齡者」,視同為是國家級的「成熟人力資本」「稀珍人力資本」或者是「國家智慧資本的一部分」,如何繼續有效促進再就業,充分利用與妥善運用,乃成為各自國家級重點攻略。

在絕大多數高度成熟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或漸進普及智慧化(smartization)國家社會,年過65歲以上從職場退出的「中高齡者」(aging)「高齡者」(aged),通常都是社會各階層、領域的種種類別職能資深成熟練達之士,是出自於公部門及私部門退休而來的諸多「達人」或「半達人」人士,都是屬於整個國家社會難得的「成熟人力資本」或「高加值人力資本」;當一個國家既已脫離農業社會、工廠經濟時代階段,且人民平均壽年越來越提高之際,「熟練經驗力」「腦力」「智慧力」「EQ力」足以完全取代「體能」「體力」「精力」「IQ力」之後,「年齡界限」已實際上不能夠再繼續成為勞動市場及非體能職場的進出門檻或衡度標準,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天會有越來越多國家社會政府非得要積極酌量思考,應否將普世納受的「退休年齡限定」,從65歲提高到70歲,甚至75歲的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