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最佳創業時機無關景氣

2016-03-11 06:50

? 人氣

2014年12月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的Lending Club,上市當天市值達到八十五億美元。(來源:Lending Club.com)

2014年12月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的Lending Club,上市當天市值達到八十五億美元。(來源:Lending Club.com)

「今年大家都說景氣要反轉,甚至要進入衰退了,我是不是應該留在大公司工作,不要辭職創業比較好?」最近常有一些台灣的朋友這樣問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傳統上風險資本家其實不太會去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有這樣疑問的人大概就是風險承受度較低、不適合風險創業者,回答他們這個問題並沒有太大意義。不過畢竟我出身自台灣,對於這幾年創業的風氣在幾個生態系統參與者的努力下漸漸轉趨熱絡,所以雖然我不認為風險資本家應該「鼓勵創業」,卻很願意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直接講結論:最佳的創業時機其實和景氣沒有關係。

標準普爾五百指數走勢1995~2015。
標準普爾五百指數走勢1995~2015。

事實上有許多成功的科技公司都是在泡沫破滅或者股市盤底時創建的,上圖是1995年到2015年這二十年間的標準普爾五百指數走勢,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兩個大谷底:2001~2004年的谷底最早由網路泡沫破滅觸發,然後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和安隆醜聞的交互影響下一路引領指數向下探底到2003年的八百點左右;2008~2010 年的谷底大家都還記憶猶新,就不需要我解釋了。

和現在只不過是「山雨欲來」的氣氛比起來,那兩個谷底是血淋淋的募資地獄。尤其是2001~2004年的版本,資本市場還活在被網路股大火紋身的恐懼中,不只是新創募資困難,風險資本家的基金籌備週期也都拉得相當長,紐約聯合廣場風險資本公司創辦合夥人弗烈德・威爾遜就層在不同場合講過他們在2003年草創初期募基金之困難。

但在這樣一個科技和總體經濟均探底的時期,依然誕生了幾個相當成功的新創。

Ludicorp

許多人也許沒聽過這家在2002年創辦於溫哥華的公司,但應該幾乎每個人都用過、甚至現在還在用他們的產品:Flickr。Ludicorp在成立兩年後推出了Flickr這個遠非唯一的網路相簿服務,這個應用本來其實是為了他們的主力多人網路遊戲產品設計的,但成功地pivot成為獨立產品。產品推出後一年就連同公司一起被Yahoo!給收購了,金額不高,落在兩千多萬美元附近,但此後Flickr卻一路成長,2007年甚至取代了Yahoo!自家的Yahoo Photos成為Y家使用者的網路相簿應用,到了2013年Flickr已經成長為擁有將近九千萬個使用者的熱門網路服務,每天則有超過三百五十萬張照片被上傳到其網站上。同一年在智慧型手機上崛起的相簿應用Instagram挟著一億個使用者的優勢被已經上市的Facebook以十億美元收購,這表示Flickr此時就算沒有十億美元等級的價值,最少也有上億美元的價值。

GoPro

我已經在多篇專欄講過GoPro那令人驚豔的行銷策略,但很多人不曉得其實GoPro早在2002年就創立了。當時數位相機正在崛起,但數位單眼還沒普及化,市場上最蓬勃發展的是由尼康、佳能、奧林帕斯和一些傳統相機廠所推出的消費型數位相機,新力也在前一年推出DSC-F707這個經典機種而一炮而紅。雖然當時數位相機都開始具備錄影功能,同時市場上也陸續出現了防水盒之類的應用,但熱愛衝浪的GoPro創辦人尼克・伍德曼仍深深感覺市場上沒有價格平實卻又能近距離拍攝衝浪者的像機,因此決定針對專業衝浪者設計一款產品。這個看似利基市場的產品卻意外地在天時地利人和下,踩到了使用者創作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高速成長引擎——和那些專業衝浪者、高空跳傘者、滑雪者等拍攝和自拍的精彩影片比起來,更多的是由業餘消費者拍攝的非運動類型影片在影音平台上爆紅,不管是從被父母拋往空中、格格大笑的嬰兒的視角拍下的影片,或者綁在松果上的GoPro所拍下的第一視角松鼠偷走松果的影片,這些與原本GoPro目標市場無關、但卻更加動人更加有吸引力的影片,讓GoPro成為fun video的代名詞,幾乎沒花什麼廣告預算就走紅,而且越走紅就越多使用者拍攝fun video上傳到網路,越多人上傳就越有可能出現意外爆紅的「Shot with GoPro」影片,公司業績也隨之水漲船高,終於在2014年6月成功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上市當日收盤市值為三十億美元。

Tesla

好吧,有錢人創業可能不太能拿來參考,但不論如何在PayPal上市、緊接著被eBay併購後,本來應該去買下一個加勒比海小島享清福的莫斯克,在2004年2月以第三個團隊成員的身份注資在前一年創辦的Tesla,並以其遠見持續驅動著公司的長期成長,在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期間接任執行長的職位,兩年後Tesla順利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之後的故事就不用我多贅述了。

LinkedIn

由PayPal黑幫成員Reid Hoffman創辦的LinkedIn是在2002年的股市底盤成軍的,2003年底紅衫資本領投了A輪,隔年會員人數突破百萬人,2010年達到六千五百萬人,隔年一月在紐約證交所以LNKD股票代碼上市,上市當天股價上漲超過一倍,市值超過八十億美元。目前LinkedIn在全世界總共有超過四億個會員,雖然日前因為成長不如華爾街預期而股價重挫,但其職業社交網路龍頭的地位憾不可搖,已經成為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和獵人頭公司不可或缺的付費工具。

Skype

儘管使用者罵聲不絕,今天的Skype佔有國際電話市場超過四成是不爭的事實。這個大家又愛又恨的通訊軟體,是瑞典人Niklas Zennström和丹麥人 Janus Friis——熟悉瑞典和丹麥的世仇歷史的讀者現在大概正露出詭異的微笑——在2003年共同創辦的,撰寫通訊軟體本身的則是幾位愛沙尼亞員工,公司登記在盧森堡。一推出後就成長迅速的Skype,在2005年已經取得國際電話約3%的市場,同年九月eBay以二十五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Skype,2011年轉手賣給微軟,價格為八十五億美元。在最後一次公開的數據中,Skype在2013年總共為使用者提供了超過兩千億分鐘以上的通話。

以上五間公司(Ludicorp、GoPro、Tesla、LinkedIn和Skype)都是創辦於網路泡沫後的谷底,就算Tesla和LinkedIn可以歸類為「土豪創業」,Ludicorp、GoPro和Skype都是不折不扣的「從0到1」新創,他們都在艱困的募資環境中起家,創造出使用者熱愛的產品和服務,實現了巨大的成功。

而2001~2004的美股谷底如果不算真正影響到全球——我有許多同期間任職於聯發科的同學們都對此段谷底無感——2008年金融海嘯就真的是橫掃全球,無人倖免。但即使是在這血腥的一年仍然有後來取得重大成功的新創成立,其一是在2014年12月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的Lending Club上市當天市值達到八十五億美元。 另外一間在同年成立的新創名字叫做 AirBed & Breakfast,他們後來改名為Airbnb,我想剩下的故事就不用我多描述了。

走筆至此,大家應該可以理解,創建偉大的公司其實跟景氣沒有太大關係,景氣好時容易取得資金去追求成長,但同樣的新創之間的競爭也會很激烈,景氣不好時資金不容易取得,但管理好現金流、策略靈活的話,好的創業家一樣能在景氣衰退時創立偉大的公司。

最後容我引用弗烈德・威爾遜的一句話作為結論:Markets come and go. Good businesses don't. 

*作者台灣大學電機畢業,在台灣、矽谷和巴黎從事IC設計超過十年,包含創業四年。在巴黎工作期間於HEC Paris取得MBA 學位,轉進風險投資領域,現為Hardware Club合夥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