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人士過剩、富裕的廢物、大善人......盤點德國歷年最具詆毀度的「惡詞」

2019-01-20 20:00

? 人氣

1999年德語年度「惡詞」:「附帶損失」(Kollateralschaden)。北約代表在科索沃戰爭期間以「附帶損失」來解釋平民的傷亡。評委會認為,該詞將「殺戮無辜者視為無關緊要的瑣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98年德語年度「惡詞」:「合乎社會利益的早死」(sozialverträgliches Frühableben)。這是德國醫師工會主席威爾瑪(Karsten Vilmar)在接受訪問時,針對當時政府在保健政策上的節約計劃作出的批評。他的原話是:「病人們必須滿足於更少的服務,我們還得考慮,(病人)這樣的韌性是否能堅持下去,或是我們必須推行合乎社會利益的早死。「評委會認為,這詞充滿「憤世嫉俗的諷刺」。

1997年年度「惡詞」:「富裕的廢物」(Wohlstandsmüll)。時任雀巢董事會主席毛赫(Helmut Maucher)用這個輕蔑的詞語形容那些領取社會福利,不願就業或無法工作者。

1996年德語年度「惡詞」:「退休人士過剩」(Rentnerschwemme)。此一具有爭議性的詞語指的是德國人口老齡化的現象。評委會認為,「退休人士過剩「的說法營造了一個「錯誤、引發恐慌的畫面」。

1995年德語年度「惡詞」:「津貼調整」(Diätenanpassung)。評委會指出,聯邦議員用這一詞彙粉飾其自行決定調高津貼的行為。

1994年德語年度「惡詞」:「小事一樁」(Peanuts)。這是一個源於英語口語的詞彙,意思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或微不足道的金錢。當時房地產大亨施耐德(Jürgen Schneider)破產,時任德意志銀行首席執行官科珀(Hilmar Kopper)用「小事一樁」來形容許耐德積欠的高達5000萬馬克的施工帳單。雖然這筆數字只是總損失的百分之一,但卻造成部分債權人面臨破產。

1993年德語年度「惡詞」:「過度異化」(Überfremdung),表示對大量外國移民可能帶來的改變感到擔憂。評委會借由選出這一詞彙,抨擊當時一個極右翼團體反對外國移民所給出的冠冕堂皇的借口。

1992年德語年度「惡詞」:「種族清洗」(ethnische Säuberung)。意思是在特定領土範圍內,通過暴力驅逐、流放或謀殺手段除去某個種族或宗教團體。該詞被用來描述發生在南斯拉夫戰爭期間的事件。

1991年首次選出的年度「惡詞「是「無外國人區域」(ausländerfrei)。該詞出自德國薩克森州城市霍耶斯韋達的仇外口號,當地的新納粹分子在眾目睽睽下對避難申請者及政府員工的住所扔石頭和燃燒瓶,並且暴力攻擊附近住戶。過去納粹政府曾經使用「無猶太人區域」(judenfrei)的口號,新納粹故意模仿這樣的用法。這個詞彙對人類的藐視態度,促使德國語言協會於1991年首次在選出年度詞彙的同時,也評選出年度「惡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