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人士過剩、富裕的廢物、大善人......盤點德國歷年最具詆毀度的「惡詞」

2019-01-20 20:00

? 人氣

2010年德語「惡詞」:「別無選擇」(alternativlos)。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援助希臘時曾使用了這一詞。評委會認為,「別無選擇」的說法不恰當,因為它的意思是「在決策過程開始時就沒有其它選擇,如此一來也不需要討論和辯論」;這樣的說法會加深人們對政治的厭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09年德語「惡詞」:「遭工會污染的企業」(betiebsrasverseucht)。評委認為,企業工會被形容地如瘟疫一般,是工會與受薪階層間的「語言低點」。

2008年德語年度「惡詞」:「陷入困境的銀行」(notleidende Banken)。評委會認為,這個詞將世界金融危機的因果本末倒置;正是銀行的財政政策引發金融危機,造成許多經濟體陷陷入困境,納稅人不得不為數十億的信貸買單,而「肇事者」卻以受害人自居。

2007年德語年度「惡詞」:「爐灶獎金」(Herdprämie)。這個詞語被用來作為育兒津貼的同義詞,意指向不使用幼兒園等托兒服務,自行在家照顧孩子的家庭提供的津貼。該詞帶有貶義。

2006年德語年度「惡詞」:「自願出境」(freiwillige Ausreise)。這個詞語是形容申請庇護被拒的難民,在面臨被遣返的威脅之前,「自願」返回自己的故鄉。評委會批評,事實上這群人根本別無選擇。

2005年德語年度「惡詞」:「解雇生產力」(Entlassungsproduktivität)。這個經濟學詞彙意指通過解雇被認為是「多餘的」勞動力來保持甚至是提高一個企業的生產力。評委會認為,這個詞為失業現象粉飾太平,同時掩蓋未被解雇的員工其實工作量大增的事實。

2004年德語年度「惡詞」又是一個源於經濟學的字眼:「人力資本」(Humankapital)。評委的觀點是,這個詞語貶低個人的存在,只將其視為企業勞動力,而且僅以經濟利益衡量人類的價值。

2003年德語年度「惡詞」:「肇事民族」(Tätervolk)。該詞採用「集體罪責」的論點,將整個民族視為暴行的「犯罪者」。

2002年德語年度「惡詞」:「個人有限公司」(Ich-AG)。該詞形容由一名失業者創建、借此領取補助的個體公司。評委會批評,該詞彙是對個體的歧視與貶低。

2001年德語年度「惡詞」:「聖戰者」(Gotteskrieger)。德國語言協會的評委解釋這個評選結果稱,對神或宗教的信仰,不能作為戰爭或恐怖襲擊的借口,將911恐怖襲擊等行為合理化。

2000年德語年度「惡詞」:「國家解放區」(national befreite Zone)。評委會解釋稱,該詞是針對被極右翼分子控制、外國人被驅趕的地區刻意美化的說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