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六八運動」論「世新社發所停招案」對高教之啟發

2019-01-22 05:20

? 人氣

「世新大學黑箱停招社會發展研究所」引起師生抗議。(世新社發所學生提供)

「世新大學黑箱停招社會發展研究所」引起師生抗議。(世新社發所學生提供)

「六八運動」是指在1960年代時,歐美左翼學生和民權運動者共同發起的一個反戰、反官僚…等的社會運動。美國60年代風起雲湧的各項運動也與之呼應,反越戰、民權運動、學生運動、女權運動…等,不只對當時美國的社會提出了批判,由下而上的公民抗爭也塑造了新的價值觀點,這些訴求和力量後來對美國社會、文化的影響至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近日高教領域的世新社發所停招案之爭議,不論該所最後能否存續,但該案最大的正面貢獻可以是,把高教中私立大專院校面臨的主要問題「攤在陽光底下」,讓社會大眾一次地檢視。吾人可以延伸《焦點事件》記者梁家瑋、孫窮理在對該案的深度報導來看「世新社發所停招案」可以給高教的啟發。或許就如同六0年代美國多項社會運動起於由下而上的抗議,最後其倡議的價值觀卻能進入「主流」,成為社會接受的文化層面:

1.  大學「自治」到底該如何落實?為什麼現況變成了只談「不違法」和「專制」?立法委員對大學法、私校法的修法,教育部對大學法的釋法,和在行政管理層面上,以及社會如何監督各公私立學校在其校園中去落實;或許就類似六八運動,把「世新社發所停招案」作為一個「由下而上」抗議,將該案的闡述和論點一一公開討論,最後讓成果能夠落實進入主流文化,這才是「停招與否」之外,此案真正能留下之「運動成果」:

在世新社發所教師陳政亮的「7分鐘說分明:世新社發所停招案」短片中,明確陳述出世新校務會議當天狀況,23票比9票通過,但23票中有18票是具行政職和職員的校務會議代表投出,該所教師夏曉鵑指出,當天投票是「舉手投票」,非「匿名投票」,現場教師為了工作權深感壓力,包括她自己也是。場外的學生則焦急等待,校方動用了各項工具和人力去進行隔離。

讓吾人來思考此事,這真的是我們社會要的「大學自治」嗎?這真的是「校園民主」的表達嗎?通過此案的「校務會議」不會只有一所學校如此運作,造成老師代表在會議場合中深感「意見表達」的壓力,學生則被圍堵在場外。整個會議中「勇敢的」是最具自主性的學生,他們不但投下了「反對社發所停招」,也在後續的世新學生議會聲明中對校方提出了質疑和建言。

簡言之,「大學自治」絕對不應成為教育部官員和大學之間「喬事情」或「推事」之籌碼或藉口,它到底該如何落實才不會被操弄成「大學『專制』」,就讓它攤在陽光底下討論清楚。依筆者之見不難解決,一個原則是落實「由下而上」與師生的溝通和程序,另一則是校務會議要「匿名投票」和「公開直播」,落實校園民主程序。

2. 少子化下,私立大學該如何存續,只以招生決定嗎?不考慮區域或偏鄉平衡,至少某些地區?例如東部、偏鄉離島的學校,不至少有一兩校留存嗎?此外,公私立大學具「社會價值」、「公共性」培養社會所需的多元但非熱門人才之系所,其存廢是否也只依賴招生率?是否只任由各校自行決定?教育部有沒有想過,技職院校中的部份特色或技能的科系所,或如世新社發所這樣對培育基層NGO組織人員或關注弱勢、有助基層改造的特色系所,要如何去保留?亦即,要如何全面性地、鉅觀地去看整體社會發展和人才培育需求呢?

筆者建議,少子化的學生數計算,可以令吾人看到10~15年之後的大學新生人數大約會固定維持在20萬人上下,但是,要退場的學校和停招的科系所之全面性地規劃和考量,包括區域平衡、技職和一般院校比例、國家人才培育的平衡則要依賴一個較高層的、鉅觀的政策規劃,而不是任由「招生率」單一因素決定。

20190118-圖為世新大學社發所近年招生概況。(風傳媒製表)
20190118-圖為世新大學社發所近年招生概況。(風傳媒製表)

3. 大專教師的言論權和工作權之保障:整體的高教環境之健全與否,包括整個大學自治運作的方式,都牽涉到大專教師的言論權和工作權之保障。根據陳政亮在短片中指出,教育是具有公共性的,私校接受眾多的公部門之各項補助或資源,應接受公共監督,不應被視為私人或家族的產業,但社會多所誤解,以致於容忍了許多不合理的狀況。依筆者之觀察,目前最主要需要保障的即是確立私校教師的工作權,尤其是退場和停招的過程中,另一則是真正落實校園民主,用「民主的程序」保障教師和學生在校園中的言論自由。

美國六0年代的各項社會運動,對其社會發展各面向都產生了長遠的影響,這些由下而上的抗爭,最後改造其社會,成為社會主流的一部份。所以,世新社發所停招案不宜被視為一系所之存廢,它之所以引起了高教領域眾多學生團體和教師組織的關注,是因為此案完全地顯示了目前高教面臨的問題,包括:政府行政官僚無法善於任事、法令和執行不周全也不合理、大學教育涵養卻變成各校鑽研「不違法就好」、大學自治和校園民主無法落實,反而成為教師言論權和工作權的限制,也使學生的參與表達意見不足。

吾人應期許此案對高教之最大貢獻不在「一特色糸所之停招與否」,而是「可能可以藉此案反省、進行高教再造,脫離大學自治上目前之種種困境?」!?正如同所有其他社會運動一樣,它的目的和價值不在惠及個人或單一組織,而在於它所「揭露」和「倡議」的是否如同警鐘一般,令這個社會和體制反思?!

*作者為私立大專院校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