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後捲土重來 英國脫歐公投會重演1975年的結果嗎?

2016-03-03 08:30

? 人氣

位於倫敦的歐盟辦公室外懸掛的旗幟(美聯社)

位於倫敦的歐盟辦公室外懸掛的旗幟(美聯社)

2016年6月23日,英國將舉行全民公投,決定是否脫離歐洲聯盟(EU)。41年前,英國人民也曾經面臨類似的抉擇。1975年公投中,高達67%的英國選民選擇了繼續與歐洲走在一起。即使兩場公投行經類似路徑,但數十年間政經環境改變許多,親歐陣營能遵循上一次的策略,維繫這得來不易的聯盟關係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75:英國第一場全國性公投

1975年6月5日,英國首相威爾遜(Harold Wilson)領導的工黨政府舉行了英國第一場全國性的公投,決定英國是否要繼續留在當時是「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的歐洲地區組織中。

EEC為歐盟前身,1957年由比利時、法國、義大利、盧森堡、荷蘭與西德等6國成立。主要目標是建立共同市場與關稅同盟等制度,增進成員國間的經濟整合。英國於1973年與丹麥及愛爾蘭一同加入EEC,此時共有9個成員國。

View image | gettyimages.com

公投結果有高達67.2%的民眾願意繼續與歐洲結盟。民調顯示,除了經濟表現以外,選民考量的還有國防、國際事務發言權等議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不遠,歐洲團結也被認為是確保和平未來的重要途徑。

時任內政大臣、持親歐立場的詹金斯(Roy Jenkins)表示,公投結果已將不確定性拋在身後(puts the uncertainty behind us),肯定英國作為歐洲的一分子,「並確保我們在其中扮演一個主動、踴躍且具建設性的角色。」

橫跨41年光陰的雷同之處

在1975年公投、與2016年即將到來的公投之間,可以觀察到一些類似的地方。兩場公投都是在國會大選的承諾後,緊跟著與歐洲組織的協商結果之後舉行。英國現任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在2月歐盟峰會達成成員國條件改革協議後,宣布他將全心全意支持續留歐盟。當時威爾遜也贏得一些歐洲的讓步,足以讓政府確立親歐立場。

支持脫歐的「英國獨立黨」黨魁法拉吉2月於歐盟峰會記者室接受採訪(美聯社)
支持脫歐的「英國獨立黨」黨魁法拉吉2月於歐盟峰會記者室接受採訪(美聯社)

卡麥隆與威爾遜舉行公投的原因也十分類似,他們都必須處理黨內的分裂情況,以運作有效的政府。主要的不同是,當年威爾遜的挑戰主要來自左派,而卡麥隆則是受到右派的壓力。

延伸閱讀:英國脫歐》保守黨立場大分裂 卡麥隆暗諷強森「離婚是為了再婚」

相對於2016年的「續留」(Remain)與「離開」(Leave),當年的民眾及政治人物也分為支持續留EEC的「是」(Yes)與支持脫離的「否」(No)兩個陣營。

View image | gettyimages.com

政府兩次都站在親歐立場,最大反對黨也同樣支持歐洲,但執政黨自身立場分裂。當時工黨內閣也獲准自行選擇立場,在23名內閣成員中,有7人挺身反對政府的官方立場,包括社會服務大臣卡素爾(Barbara Castle)。目前,卡麥隆政府內閣中也有7人支持脫歐。

在80年代開始對歐洲中央集權產生質疑前,當時新任保守黨黨魁的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站在「Yes」陣營。保守黨基本上統一抱持親歐立場,柴契爾認為,沒有保守黨的大力支持,親歐派無法取得如此大幅度的勝利。

View image | gettyimages.com

…...但情況其實大不相同

41年來,歐洲與全球局勢都改變了很多。1975年還不存在的歐元、歐洲議會與歐洲法庭,在很大的程度上改變了一個國家與歐洲聯盟之間的關係。由全球版圖來說,冷戰已經結束,中國與其他強權的崛起,促使部分脫歐人士主張,如果英國可以自由地與中國與印度等國家建立經貿關係,將會對經濟更有助益。

兩場公投中,主要的辯論戰場都是經濟,但英國與歐洲的經濟狀態大不相同。

布魯塞爾歐盟總部外的英國國旗(美聯社)
布魯塞爾歐盟總部外的英國國旗(美聯社)

1975年時,英國需要歐洲的程度,是大於歐洲需要英國的。60、70年代的英國被稱為「歐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這個詞最早用以形容19世紀中期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Empire),後來許多經歷經濟困境的歐洲國家都曾被冠上這個稱號。身處歐洲共同市場,給予相對較窮困的英國所需的貿易機會。

但現在情況已有所翻轉,這可以從卡麥隆以一國之姿,在歐盟峰會爭取到的讓步幅度看出端倪。另一個例子是,卡麥隆與英國右派人士今日主要關切的議題,是大量歐盟移民移入英國。但1975年英國對EEC的擔憂,是留在EEC可能提升英人前往歐洲的機會,導致人力與資本的流失。

媒體及企業一面倒親歐態勢難再現

企業界依然抱持親歐立場,雖然1975年時團結的程度是難以超越的。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1975年公投前1個月公布的一份企業執行長民調,高達95%的受訪者支持EEC。在沒有宣傳資金的限制下,支持續留EEC的陣營募集到將近150萬英鎊的資金(約合今日的1350萬鎊,新台幣6億3639萬元)。脫離EEC陣營募集的資金則不到「Yes」的10分之1。

當時,媒體也是壓倒性地抱持親歐立場。過去25年來對歐盟抱持批判立場的《每日郵報》(Daily Mail)及《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gh)等大報,當時親歐立場鮮明。親歐系的報紙每日發行總量約達1500萬份。

相較之下,脫離EEC陣營唯一一家主要的全國性日報是左派的《晨星報》(Morning Star),加上地方性報紙,日發行總量不到15萬份。

下一次、或下下一次公投?

英國首相卡麥隆2月於布魯塞爾參加歐盟峰會(美聯社)
英國首相卡麥隆2月於布魯塞爾參加歐盟峰會(美聯社)

卡麥隆描述,6月23日的脫歐公投是一場「世代性的抉擇」。他可能是對的。但或許1975年公投留給後人的最大啟發,是一場公投並沒有辦法「將不確定性拋在身後」。1975年的公投並沒有敲定英國與歐洲的關係,41年後,英國人依然在考慮同一個問題。因為不確定性從來都不在後頭,而在前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