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對於地震三大熱門議題的另類思考

2016-03-02 06:00

? 人氣

台南大地震,震出土壤液化和防災型都更等問題。(台灣精英國際搜救協會官網)

台南大地震,震出土壤液化和防災型都更等問題。(台灣精英國際搜救協會官網)

今年2月6日美濃發生規模6.4的地震,在台南引發災情,最受到矚目的當然是維冠金龍大樓的倒塌,此一不幸事件也引起國內各界對於地震災害的廣泛討論,其中,又以土壤液化、混凝土品質和防災都更等話題,最受到矚目。雖然目前政府的處理方向是採取資訊公開的大方向來辦理,但是似乎也讓更多民眾感到不安,除了擔心自家的安危,更擔心對於房價的影響,同時,民眾似乎也被這些看似學理艱深的名詞搞的一頭霧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土壤液化理當不需要如此擔憂,而工程界早已知道如何提升混凝土品質,而防災型都更的成敗則看整府是否願意將容積獎勵策略性的放寬,但是上述觀點似乎沒有被真正的討論,以下分別提供一些看法。

土壤液化不見得全是壞事

所謂的土壤液化,就是因地震造成含水土層的土壤顆粒進一步壓實(就像是將裝滿花生的玻璃罐連續敲打震盪,可以讓原有的花生所佔據的體積變小,然後可以在罐子裡裝入更多的花生),連帶使得顆粒之間的空間變小、孔隙水壓上升並造成顆粒間的承載力瓦解,使得其上的建築物發生沈陷。另一個例子,就是在沿著河邊行走時,某些原本看似乾燥平坦的土地,如果用腳輕踩幾下,則那片土地就會化成一攤泥巴,這也是土壤液化的實例。

可想而知,若大地震來臨,房屋周邊的土壤因為液化而化成泥巴,其實反而可以發揮減震的功能,當然,房子難免會被泥沙所污染,同時可能會產生沈陷,但是,起碼多數的房屋結構不會轟然斷裂,因此對於人命的死傷其實反而有所減少。針對土壤液化所造成的自來水、瓦斯管路斷裂、排水溝渠的修復,或者將房屋重新頂起,就是政府可以協助民眾進行修復的重點。

此外,針對土壤液化趨勢明顯的地方,透過土壤改良、加深基樁等工法,都可以迎刃而解。目前政府要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公布全國的液化潛勢,這其實也會有爭議,或許目前決策的官員都並非工程出身,因此都把這種大規模的地質調查預想的過份簡單,可想而知,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提出這麼大規模的潛勢分析,那當初的鑽探數量、分析目的(誰做的、何時做的、是否屬於大規模的同步調查或只是把許多小型研究拼湊而成?)往往都充滿變異。說實在,對於震災,似乎還有其他更具建設性的議題需要優先關注,而土壤液化的問題,似乎可以排在比較後續的順位!

高雄老屋健檢政策公聽會,專家學者認為對於土壤液化問題不要過度驚慌,目前的工程技術可以處理。(楊伯祿攝)
高雄老屋健檢政策公聽會,專家學者認為對於土壤液化問題不要過度驚慌,目前的工程技術可以處理。(楊伯祿攝)

混凝土品質的低落是重點

更明確的說,應該是混凝土「施工」品質的低落,這次的維冠大樓倒塌後,不難發現許多不應該支離破碎的位置都呈現粉碎狀、鋼筋受到的握裹程度也恐有不足,除了鋼筋的綁匝問題之外(當年的箍筋規範不足以應付大地震),更糟糕的就是混凝土的品質恐怕也不會太好。通常,從混凝土預拌場出貨的混凝土,品質多半不會偏差太遠(甚至都會比設計強度高一些),但是到了現場要灌漿時,許多泵送工人貪圖方便,會偷偷加水(通常不難發現泵送車下方會有一條水管連到鄰近的水龍頭),其實這個偷工動作只是讓泵送工人貪圖一時的方便(混凝土加水變稀,當然比較好泵送,但是這也讓混凝土的強度和均勻的特性喪失),這就是一般住宅建案的常態。不管那些工人有多麼關免堂皇的理由,但是說穿了,不就是為了幫他們省個幾分鐘,讓他們少流一些汗,但是卻造成後續住戶一輩子的漏水之苦、龜裂之苦、壁癌之苦(加水變稀的混凝土,其緻密度不足,雨水和有害物質容易滲入或析出),甚至讓房屋減損耐震而倒塌。

關於此點,工程界在二十年之前已經開始引入高性能混凝土,此類混凝土具有高強度、澆注時流動性佳的特性,但其代價就是整個混凝土製程必須升級且必須加入一定比例的化學藥劑,因為這樣的高性能混凝土對於材料的品質和成分配比分常敏感,必須嚴格掌握,只要一加水,就會讓漿料淅離(意思就是只要敢現場偷加水,那混凝土裡面的小石子就會全部卡在泵送管路中,那麼工人反而要花幾十倍的時間拆管清理)。

如果將來每個建案都願意採用高性能混凝土,雖然混凝土成本或許會提高,但是可以節省下澆注擣實的工人成本、省下後續表面修飾的成本以及降低防水修繕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將可確保混凝土品質大幅提升、減少屋主在建物生命週期中的修繕花費,希望政府應持續大力推廣。

防災都更必然會卡在容積獎勵上限而無法推動

如果依照目前營建署的容積獎勵上限,那麼,未來很可能只有房價較高的都會區(依照建案成本進行粗估,每坪房價至少35萬元以上),才「有可能」推動防災都更或者推動老舊房屋都更。其原因在於,民眾通常不願意掏出幾百萬元把自己的老舊房子打掉重蓋,因此政府必須給予容積獎勵,在原有的土地上蓋出更多房子,而新蓋的房子除了分回給原住戶居住之外,建商則會把多蓋出來的房子拿去賣,藉此負擔整個都更建案的成本並且賺取利潤。

可想而知,如果容積獎勵不夠(特別是房屋售價較低的中南部、非都會地區),原本的住戶要碼只能換回面積縮水很多的房子,不然就是建商受到容積率的限制而無法多蓋足夠的房屋來出售(無利可圖),這樣的都更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次,如果政府要落實防災都更的觀念,那麼首先必須要體認到,在一般情況下,容積率的放寬的確代表會讓更多人口遷入,因此需要對於容積獎勵訂立合理上限。但是在防災的概念下,如果政府認為「老舊建物倒塌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風險」,應該遠高於「人口增加對生活環境造成的危害風險」,那麼,在制度設計上,應該賦予防災都更有更寬裕的容積獎勵上限,而不應該用人口涵容能力的觀點來訂出獎勵上限。

*作者為土木工程博士,國政基金會副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