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五年千億的後頂大高教大挑戰

2016-02-25 07:10

? 人氣

仔細觀察,《QS世界大學排名》前五十名除英國外少有歐陸其他國家大學上榜,除瑞士的蘇黎士聯邦理工學院(9)、洛桑理工學院(14)外,僅有法國高等師範學院(23)及巴黎綜合理工學院(Ecole-Polytechnique,40),德國一個都沒有;《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歐陸國家稍微多一點,除前述幾所學校外,還有德國、比利時、荷蘭的知名大學名列其中,但排名也都算在後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歐陸有悠久的學術與大學傳統,較不重視形式。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法國博士學位證書,只有一張A4紙,單薄如清寒證明書,上頭註明某人在何時取得博士學位,以及論文評語,看起來很不值錢。歐陸大學普遍沒有畢業典禮,沒有博士服,不像英美大學系統,畢業典禮莊嚴隆重,博士證書也很考究,畢業生穿著華麗的學位服,父母、愛人、親友齊來觀禮祝賀,整個場面充滿興奮與喜樂。台灣很信這一套,學位證書很有份量,畢業典禮隆重,連幼稚園、小學的畢業證書、「學位」服,都很像一回事。

過去十年教育部為了讓台灣的大學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佔一席之地,費煞苦心,全力「栽培」十二所卓有聲譽的頂尖大學向國際進軍。大學提升研究水準,走向國際著名大學行列,基本方向正確,問題是大學的排名可以量化?成為國際一流的根據又是如何?國際大學排比所涉及的面相很廣,不似蘇富比富豪排行榜,一個人有錢到什麼地步是容易估算出來的,而且跟他的道德人格無關。不知教育部是否曾對五年五百億的頂大計劃有過具體的績效檢討報告?

教育部鼓勵台灣頂尖大學爭取國際排名,如果能在「八百大」、「四百大」、「百大」進入前五十名之列,必然是國人引頸企盼的台灣之光,一如台灣的運動選手在奧運勇奪金牌,或哪天有人榮獲諾貝爾獎,令國人與有榮焉。話說回來,不能擠身前五十名,排名四百多、三百多、一百多又如何?五年內打造五所名列百大有那麼偉大嗎?

若干大學迎合潮流,合縱連橫,透過與其他門當戶對的大學整併,擴增學門,組裝變成無敵鐵金剛,據此爭取更多教育資源。併校雖有明顯的效益,但真正能夠整併的成功例子少之又少,許多「頂大」的併校計劃,虛虛實實,多半只是藉此壯大氣勢。最近政治大學與台灣科技大學打算聯婚的新聞引發討論,也出現許多調侃的聲音。這兩所屬性極端不同的大學合併有互補作用,但有不少技術問題待解決,最主要是涉及瀕臨崩解邊緣的技職教育體系如何延續的問題,看起來兩校丟出議題,很難說不是為了不在名校合併案中缺席。

教育部「五年千億」的壯舉,其實也不是每所頂尖大學都領情,根據媒體報導,在頂大計畫中獲得高額補助的學校,擔心在後頂大時代經費被眾多學校瓜分,影響正在進行中的計畫,亦有多位校長認為將大學分類會導致大學發展限縮。

現階段教育部主導下的大學競爭趨勢,單科大學(如藝大、體大)就算再有特色,在教育部高層眼中,皆不是爭取國際大學排行榜的「料」。學生人數不多的藝術大學,在百餘所公私立綜合大學、醫學、科技大學環伺下,只算「其他」類小學校。雖然吳部長已看到這一點,但形勢比人強,少數幾所富可敵(教育)「部」的大學,終究還是教育資源分配的最大贏家,同屬國立的大學依然富者益富、窮者益窮。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