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以武俠隱寓時事:《金庸傳》選摘(5)

2016-03-05 06:05

? 人氣

「查記出品,宋體為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每天晚上約十點到十一點,查良鏞到報館寫社評,秘書已下班,工人送上一杯清茶,他先翻閱當天的電訊、本地新聞,然後翻書查資料。往往要等到字房副領班翁榮芝來敲門,大喊:「你的『粉腸』搞掂未?」(稿件到排字房先被剪成一小段一小段,好似剪粉腸,他們把稿件叫做「粉腸」。)他才會下筆。社評一般寫兩張稿紙,他寫完一張,字房就要急於拿去排字,他想看一下、改一改也等不及,等發排了再讓他來改。通常他離開編輯部,是凌晨兩點,字房工人為了等他的社評常常要延遲收工。「我的寫稿速度其實是很慢的。一字一句都斟酌,所以一千多字的稿,往往是改了又改,起碼花兩個鐘頭。」他自稱「字字皆辛苦」。他的老朋友張徹說:「他看來似慢,而其實正是他的不可及處。他寫作慢,但其成就自不消我說;他對問題的反應似慢,而其實是在深思熟慮,所決定十分明智。」

從《明報》創刊到一九九二年二月控股權轉移,三十三年間,他親筆撰寫的社評至少有七千多篇,六、七○年代,他幾乎每天堅持寫一篇,很少由其他人執筆。即使外出旅行,也不忘寫旅行見聞發回來。

他那時每年通常都要去參加國際新聞協會的年會,離開香港一段時期(一般兩周左右),「最擔心的事,是忽然之間發生了大新聞,無法及時加以評論。讀者目前所讀到的文字,雖然號稱是『社評』,其實是筆者的一些『海外遊記』,與正統的社評性質大不相同,不過本報的社評自從創刊以來,一直是保持一種個人的風格因素,如果請別人執筆,不免有見解不盡相同的地方,所以還是採用這種標新立異的方式。」

在香港的日報中,《明報》長期穩居前三位(僅次於大眾化的《成報》、《東方日報》),讀者群以上層社會人士、知識分子為主,成為香港具有代表性的嚴肅報紙,或稱為「精英報紙」(Elite Newspaper)、「高級報紙」(Quality  Newspaper)。與他的社評是分不開的。世界上發生了什麼大事,不僅香港人會習慣性地想到,看看《明報》社評怎麼說,國際新聞界對「路易斯.查」(他的英文名為Louis Cha)的評論也非常看重。歷任港督都要讀他的社評,據說美國國務院、台灣的政要都剪輯他的社評,作為研究和參考。

六、七○年代,他在《明報》上發表的社論,成為了知識分子爭相閱讀的文章,而且備受讚揚。查良鏞對中國歷史典故異常熟悉,在社論中不時引經據典,對知識分子讀者充滿了吸引力。而他的用意,顯然亦為了爭取這類讀者。《明報》在六七○年代以至八○年代,被視為知識分子報紙,查氏的社論占了很大功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