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臺灣經濟政治冰寒期

2016-02-24 07:00

? 人氣

民進黨勝選執政,是否會讓臺灣經濟政治進入冰寒期?(蔡耀徵攝)

民進黨勝選執政,是否會讓臺灣經濟政治進入冰寒期?(蔡耀徵攝)

丙申金猴年關前後,碰上了80年難得一遇北極震盪冰寒襲擊,臺北市竟低溫到3至4度C,馴至平地也降下碎雪。但是,這種難得一遇的大氣物理情境現象,似也同時出現在臺灣經濟政治領域,六十年難得一遇的「臺灣經濟政治冰寒期」也正籠罩上空,而且其遞延時間,預期更要長過天候冰寒期的十百倍,這可能真是臺灣人民應該悲哀與警戒的大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十數年來累進的經濟漸凍症

臺灣經濟冰寒期,其實是從2003年開始逐漸凍僵冷滯起來的,卻直到2015年才正式赫顯浮凸:物價收縮僵固(薪水不漲)、景氣長藍乏力、投資虛瑣不興、出口滯後萎退、社會信心漂浮消蝕、經濟成長連保一都難保。

然則,直到今天,整個社會對這一「經濟冰寒期」現象,卻都仍以舊慣的短期景氣循環理論,來為詮解推斷,認為這種「短期現象」,在2016年第二季,甚至第一季末,就可以觸底反彈;因此,以為2016年整年景氣,猶可「審慎樂觀」。

結構性僵局難以遽轉急蹴

對於「唯有實物經濟獨大,象徵經濟仍然花瓶擺飾」的臺灣經濟社會而言,之所以會看得到這種「經濟冰寒期」症候群現象,根本原因出於過去20年國內投資大萎縮,產業經濟及出口部門大頹退,政府生產性投資支出完全被非生產性社福支出取代,而國民消費在經濟信心不足情況下,也根本發揮不了其既有比重份額不高的丁點作用力。

因此,欲求臺灣能在第二季之後,足以產生重大觸底彈升動能的,必然祇有寄最大希望於製造業產業經濟部門的復甦振作。

「以出口帶動景氣回升」的前提條件

欲期此項「以出口帶動景氣回升」策略成功有效,胥賴於完足幾個前提條件:首先是,國內民間投資率必須要有「爆炸性大增加」;其次是,對外出口部門必須要能即速回復到大暢順軌道,而且有足量具特色之高全球競爭力的產品項目搭配支持;其三是,政府生產性支出(或類如有利支援產業部門擴張成長需求的基礎建設公共投資,而不是完全不具生產性意涵的社會福利支出),必須能及時以跳躍式倍速加碼。

而以今天臺灣經濟所處的情境狀況言,這三項前提條件都必須達成而且具體落實之後,才真正有可能再啟動臺灣經濟的潛能實力與活力,再造經濟振興的契機;否則,欲想在2016年內回復臺灣經濟動能與活力的機會,應該是非常非常之低。

蔡英文的五個創新也都不能及時立竿見影

尤其讓人不敢樂觀的是,民進黨在贏得「全面執政」大局優勢之餘,竟要求現行執政團隊,立即停止一切重要國政運作,當然,這也包括了正在賡續實施之中的「振興經濟措施方案」,都一併喊停,這種連起碼的最後衝刺努力都不能要了,卻如何還能對五月二十日之前的「經濟起色」與否,抱持何種寄望呢?

更何況,蔡英文總統當選人所既已提出的,與今天臺灣經濟冰寒期的解凍發展,有著最直接關聯的產業經濟政策(攻勢策略)以及社會福利政策(守勢策略),卻都是已被直指為根本是「刺偏了矛頭」也「緩不濟急」的長期經濟策略規劃,這包括蔡英文在選前選中選後聚焦提議,作為未來臺灣發展產業經濟的核心主軸的五個創新在內,沒有一項能夠稱得上是可以及時應景,立即奏效的行動作為。

徹底切斷了製造業經濟的根

而更加令人倍感挫折無望的是,民進黨全面執政後,早已列入優先推動的,包括:「全面非核」(廢棄核四、且核一、二、三不再延役)所肇致的能源供給不確定化;「總量管控石化業」等同於立即切斷臺灣全體產業經濟核心原物料供應源;「反製造業」則全面軟化臺灣經濟體質等超級大動作,不啻都是從最根本否決了臺灣經濟基礎動能、實力與活力。

如此之發展,除了祇會更加惡化深化,並且擴大加長「臺灣經濟冰寒期」者外,實在看不出,會有任何嘉惠或改善臺灣未來發展成長機會之處。

如此一來,則行政院國發會、主計總處以及主要官方資助智庫所預測「2016年第二季可以觸底復甦」的推論,就完全喪失其理性與感性的憑藉基礎了。

對內噤聲寒蟬化的「政治冰寒期」

而在同時,作為一國經濟發展成長「基本條件」因素的「臺灣政治冰寒期」,也正由隱性轉為顯性,而且是由無形轉變成為具實有形起來,尤須嚴肅看待。

臺灣政治冰寒期,主要由兩個變數所連動構成:一是對內的「噤聲寒蟬化」,二是對外的「邊緣應聲蟲化」。

對內的全面政治「噤聲寒蟬化」,主要是在過去不到五年時間,由具有高度組織戰力的「黯黑網軍」,偏執採取聚焦轟炸方式,肆虐攻擊打壓任何被其定義為是「異議者、反動者、或對抗者」之任何對象,無一不施予言辭攻詰、濫套罪名、肢體暴力、道德逼害、人格摧毀、司法騷擾,使得今天臺灣的「綠色恐怖」程度與範圍,已然遠遠勝乎於臺灣早年時代的「白色恐怖」,這種「綠色恐怖」之激越剛烈,即連沈富雄這般政界大老級人物者流,都難以抗拒,逕遭完美鎮懾而無不噤聲順從,則其他一般所謂「知識分子」、「學者專家」、「意見領袖」者流,則除了「韋小寶化」地疾疾應從附和之外,無論黨內或整個社會,豈還有任何敢於異聲、異議、異論、異說、異行以抗爭者乎?

早在蔡英文破竹之勢既成之後(根本是尚未當選之前),黨內已全面噤聲無語,至其當選之後,則連周邊附庸團體、社群,也一律無異議、無異聲的了;即使是甫新的國會,更已完全被其雙手捏死掌控(過去,祇要馬英九稍有染指意向,就被批得體無完膚,但是同一標準用諸於蔡英文,則成「換了朕,豈有不可者乎?」)。轉為在野黨的國民黨副主席吳敦義,也在選後立即表態說:「國民黨採不抗爭手段」;是則,連國民黨「都必須」淪落為「花瓶反對黨」之時,則未來四年或八年的臺灣社會,究竟還能找得出什麼真正的「忠誠反對黨」?社會上還有可能看得到宏觀愛國社會之士?還有可能聽到真知卓見的諍言、讜論、逆耳忠言者嗎?

則此其時,這不是「臺灣政治冰寒期」的顯性特徵,不是臺灣「新獨裁治國」的具象特徵,又是什麼呢?

對外邊緣應聲蟲化的「政治冰寒期」

在今天可以全面統治的「坐天治國」團隊帶領之下,李扁以來的「鎖國自閉」政策,將會被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對於國際社會的地緣政治經濟新發展、新挑戰,勢將更加一律予以無謂地衊視,對於國際市場新機遇、新挑戰,則一律予以無謂地輕忽無視。

截至目前所能看得到的是,對發生於東北亞區域,因為中國、南韓簽署一致對北向西攻勢協議,而引起金正恩的「非理性反應」,究竟會波及影響臺灣功能地位到多深?臺灣冷淡面以對;對見諸於兩岸關係之將由平和轉向決裂對抗,究竟對臺灣未來前景發展,會有如何之衝擊影響?臺灣社會冷淡以對;對於東海、南海爭議,究竟可能引申成為何種世界級爭戰的潛在危機?臺灣社會亦同樣冷眼以對。

在蔡英文體制下,臺灣的對外國際政治經濟關係,總以為祇要讓自己能夠站在美日的翼護之下,作盡美日的應聲蟲,以附庸臣屬之姿,就可以不顧已然早被世界邊緣化,被區域社會邊際化,而遭任人宰割之恥,仍祇一味採行「自保守勢」,毋庸對外擁有自主積極攻勢作為,就可以取得「小確幸」與「自我良好幸福」。

則此一內外政治經濟交逼構築而成的「臺灣冰寒期」,即將加長延伸到一個根本「不確定性未來」,臺灣人竟也可以無視、漠視如此,真正是不可思議至極。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