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有仇,勸人辦報:《金庸傳》選摘(3)

2016-03-03 06:10

? 人氣

他多次表示對左轉後的香港《大公報》的不滿,力圖在時代的風雲變幻中不偏不倚、保持中立。香港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自由的空間,從地理上說,這只是一個彈丸之地,卻是一個典型的世界自由港,左、中、右各派力量都有發言的機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香港是一個政治鬥爭很尖銳的地方,這一方面是因為這裡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社會,各種各樣的政治勢力都有。就《明報》而言,在別的方面我們也不見得就比其他報章好!不過,有一點我們卻是做到了,那就是真正獨立的,任何力量想影響我們的話,我們是絕對抗拒的。這種態度和立場,可能讀者在短期內注意不到,但長期下來,讀者就會了解,我們是真正客觀、獨立和公正的 & &

他不斷重申《明報》「不左不右,絕對中立」的立場,「以前的《大公報》反映當時知識分子的思想,的確是《明報》的楷模,但《明報》是沒有任何政治背景的。」一九四七年,他邁進上海《大公報》的大門,老《大公報》「不黨、不盲」等可貴原則深刻地影響了他,「很多技術問題都是我從《大公報》學來的。《大公報》本身有個傳統,什麼文字可以用,什麼文字不可以用 & &我投身《大公報》,心裡很佩服《大公報》當時的不黨不賣,評論事件很公正,完全報導。報紙不應該歪曲事實,應該講真話,不好講的可以不講。」他自稱,「心嚮往之,時作東施之效,只恨才識難追前賢,時有畫虎不成之憾,但所作的努力,總朝著這個方向。」正是在香港這塊特殊的土地上,他傳承了老《大公報》未竟的理想,《明報》的成功隱約可以看到某些老《大公報》的影子,比如堅持不接受任何方面的經濟支援,他說,「在這情形下,我們就能毫無顧忌的公正不偏,就會得到最廣大的讀者們的支援。」

一九五九年十月十六日,標榜中立的《循環日報》復刊,他在《明報》發表社評說,「全港報紙非左即右,真正中立者惟《明報》一家,本來勢孤力弱,發言無人響應,大有孤芳自賞之感。」一九六○年二月十七日,他在社評中說,「本報向來主張和氣生財,不反對國民黨,也不反對共產黨,不罵美國,不罵蘇聯。」五月二十日,他又在〈本報創刊周年感言〉社評說,「在政治上我們力求中立,絕不對左派或右派作任何不公平的偏袒。他以後津津樂道的「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其實要等到一九六二年六月「自由談」副刊誕生時才提出,一九六六年一月,《明報月刊》發刊詞也以此為編輯方針,以後作為《明報》的報訓。一九八○年,他在聘請董橋為《明報月刊》總編輯時,聘書上就提醒董橋,必須「遵照《明報》一貫中立、客觀、尊重事實、公正評論之方針執行編輯工作。在政治上不偏不倚,在文化上愛護中華民族之傳統,在學術上維持容納各家學說之寬容精神」。做了七年《明報月刊》總編輯、八年《明報》總編輯的董橋說:「我雖然無權判斷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查先生給我的提示,我卻一直沒有輕心淡忘那幾句話的重量和真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