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月15日──反對戰爭與帝國主義、掀起階級革命浪潮 德國共產黨創始人羅莎・盧森堡遇害

2019-01-15 08:00

? 人氣

1919年1月1日,盧森堡與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等志同道合的夥伴正式成立德國共產黨(KDP)。接下來幾天,階級革命浪潮席捲柏林,李卜克內西等人在盧森堡不知情的狀況下決定揭竿起義,希望能建立社會主義共和國。雖然她一向反對暴力奪權,得知此消息的盧森堡在震驚中拒絕逃亡,儘管她知道清楚明白這場革命已走向失敗,仍然義不容辭挺身參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種改造和變革是不可能由某個行政機構、委員會或者一個議會下命令來完成的,它只能由人民群眾本身去著手和完成。」——羅莎・盧森堡〈斯巴達克聯盟想要什麼?〉,1918年12月

1月15日,盧森堡被自由軍團(Freikorps,主要由曾上一戰戰場的軍人組成,其中不乏將戰敗的憤怒宣洩在共產黨上的人,部分團員後來成為納粹黨重要幹部)逮捕,隨後被嚴刑拷打,最後遭到槍殺,屍體更被隨意地扔在柏林的蘭德維運河(Landwehrkanal)。

她留下的最後一篇文章於1月14日刊於《紅旗報》,已經察覺到革命頹勢的盧森堡鏗鏘寫下:「領導權失效了。但是領導可以、也必須由群眾、從群眾中重新建立。群眾是最關鍵的,他們是革命最終勝利的基石。......這也是為什麼這場『失敗』會成為未來勝利的種子。......革命將會重臨,且屆時你們會感到害怕,因為革命將奏響勝利的號角:我來過,我在這裡,我亦將再臨。」

羅莎・盧森堡生前遭到國家主義者、右派分子忌恨,死後有段時間反而也被「社會主義政權」視為禁忌,因為她曾直言,社會主義革命不應以國家獨立自決為模式發展,這點與列寧(Vladimir Lenin)和布爾什維克(Bolshevik)路線的歧異,後來被專制獨裁的史達林放大檢視,作為禁止閱讀盧森堡著作的藉口。

1917年8月,在「十月革命」發生前,布爾什維克黨(Bolshevik)領袖列寧(Vladmir Lenin)欲躲避當時的自由主義臨時政府,剃掉他引以為傲的大鬍子,躲藏在距離聖彼得堡西北方35公里處的小村莊內。(AP)
1917年8月,在「十月革命」發生前的布爾什維克黨(Bolshevik)領袖列寧(Vladimir Lenin)。(AP)

事實上,羅莎・盧森堡不僅主張由下而上的革命,更強烈反對獨裁,她的一句名言是:「自由,始終是異議者的自由。」(Freiheit ist immer die Freiheit der Andersdenkenden.),強調自由是指異議者持有政治意見的自由,而非當權者的自由,這也令她成為專制共產政權的眼中釘。直到1960年代,左翼思潮復甦,人們才開始對盧森堡的思想遺產產生興趣,更驚異於她理論基礎的扎實、對組織工作的熱誠以及她對基本價值的堅持。乃至於後來,東德人民在反抗社會主義政權時,反而也會在遊行中引用盧森堡的這一句話

Red Rosa: A Graphic Novel About A Revolutionary Life from David Potter on Vimeo.

盧森堡後來被葬於柏林的弗里德里希斯費爾德中央公墓(Zentralfriedhof Friedrichsfelde),這裡也有社會主義者紀念碑(Gedenkstätte der Sozialisten)之名,是德國左翼重要的精神座標,每年今天,德國、乃至於歐洲的社會主義者群聚於此,悼念100年前為階級革命而活、為階級革命而死的這抹無懼身影。

2019年1月,歐洲左派齊集柏林,向1919年遇害的盧森堡(Rosa Luxemburg)與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致敬(AP)
2019年1月,歐洲左派齊集柏林,向1919年遇害的盧森堡(Rosa Luxemburg)與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致敬(AP)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