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拜!是毛主席的芒果!」 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意外掀起的「芒果風潮」

2016-02-15 08:10

? 人氣

「打從一開始,芒果這禮物便具有聖物的特質,」劍橋大學東亞系教授周越(Adam Yuet Chau)表示,「芒果不僅僅是毛主席送的禮物,它就是主席的化身。」(“Not only was the mango a gift from the Chairman, it was the Chairman.”)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紅衛兵破壞了許多文物古蹟,但相較起來,要消抹傳統宗教儀式更不易;這些芒果在中國各地遊行巡迴、展示,漸漸成了貢桌上被祭拜的對象,長久以來佛教、道教中被供奉的對象變成了黃澄澄的芒果,工人們甚至會向芒果鞠躬跪拜。

中國掀起芒果熱

自古以來,中國人常常拿食物做譬喻,這也導致「毛主席送芒果」可以一而再地被當時的人們解讀、誇大,這些芒果後來更被比作靈芝(Mushroom of Immorality)、壽桃(Longevity of Peach);當時的工人們將這些「芒果禮」解讀為毛主席的無私之舉,認為毛主席犧牲自己的壽命,奉獻給眾人。但卻很少人知道,其實毛澤東本人不喜歡水果,而且這些水果只是毛澤東「轉手」送的禮物。

這些芒果也被送到共產黨宣傳部當作禮物,並推出現許多芒果系列的家用品,比如芒果圖案的床單、瓷盤、臉盆,以及芒果口味的肥皂、香菸等等。

1968年10月,北京舉行國慶遊行,彩車上滿是混凝紙漿做的芒果;遙遠的另一方貴州,則出現數千民武裝農民在爭搶一張芒果的黑白照片。 但也不是人人都熱衷於這股芒果瘋,旅美藝術家張宏圖懷疑地表示,「當報章雜誌登出這些芒果故事,我覺得很可笑、愚蠢、荒謬,」「我才不想要芒果,因為那是水果,而所有的水果最終都會腐爛。」

然而,當時那些表達異議的人,最後都受到嚴厲的懲罰。

有一個村子的牙醫,把正在「巡迴」的芒果跟番薯相提並論,最後被公開批鬥並處決。 這股「芒果熱」持續了18個月,風潮退去後,蠟製芒果複製品更在缺電時,被當作蠟燭使用。1974年,當時菲律賓第一夫人伊美黛(Imelda Marcos)甚至帶著菲國盛產的芒果,拜訪中國。

江青東施效顰

當時,毛澤東的第4任妻子江青同樣地把這些芒果送給工人階級,想複製當年的「芒果風潮」。 工人們盡義務般地為這些芒果舉辦儀式、表達感激之情,但是江青卻沒抓準當時的政治時間點。

1975年,毛澤東病重,當時局勢也沒有明確的接班人,江青委託製作一部電影《芒果之歌》(Song of Mango),企圖利用電影助長自己的聲勢。但上映不到一周,江青和四人幫遭逮捕,電影也被下戲;這股「芒果熱」就此告一段落。

特殊的時空,特殊的象徵

如今,芒果在北京已是相當常見的水果,王小蘋隨時都可以買到金黃的芒果汁,「芒果的傳說已經沒落。芒果再也不是神聖的象徵,就只是一種商品,」王小蘋說,「年輕一輩的不了解這段歷史,但對我們這些經歷過文革的人來說,每次想起芒果,心頭就會有一種特別的感覺。」

毛澤東如今就像當初他送的芒果一樣,以蠟保存被放置在玻璃棺。歷史學家認為這股「芒果熱」很奇特,是少數由社會底層、勞動階層開啟、創造的文化;在殘酷無情的文革年代,芒果在當時人們的眼中,是和平、慷慨的象徵,因此他們深信就如盤子邊上寫著的:「每顆芒果都代表著深厚的友好。」(“With each mango, profound kindness.”)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