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b在做些什麼?不只是文創園區 他們要用7公頃舊空總精華園區幹場文化實驗  

2019-01-13 13:50

? 人氣

「一機構三中心」—社會創新

針對社會創新中心,龔卓軍指出,這部分將結合今年度力推的「循環城市」主題,循環牽涉到舊的歷史生活形式,排放出來的垃圾、廢料或記憶的殘渣,如何分類重新再利用,這些最基本、非常老的議題,再到新的材料的開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並以目前已可經清潔、消毒後,回收出再生紙漿、塑料的尿布為例,指出像這樣大量的垃圾,不能變成某些發電材料或是特定材質嗎?相關研發,台灣國內其實是有人在做,但是都被鎖定在科技部或科研單位裡面,研發的過程,還沒有跟文化單位、藝術單位或城市建築單位合作過,像成大建築系就有在研發未來城市的建築材料,但這個研發,本身就要涉及到台灣的氣候、濕度、地震、颱風、光線等問題,要整體性地進入城市生活,了解有哪些部分要考慮,是不是有歷史記憶的部分,可以運用在材料裡面。

「老議題新材料」發展新文化資源

「因此從社會創新這部分來講,它的發展本身就跟城市未來的生活息息相關,」龔卓軍說,放在東西文化軸線中,跟其他場館相較,C-Lab第一個訴求,「就是我們近未來的整個城市生活,究竟是怎麼樣?」

另一方面,他則從合作主義的面向切入,指出台灣大學PLUS平台,去年底於C-Lab舉辦了「循環城市進行式」論壇,包含食物銀行、循環服裝社等十幾個國內合作社、循環經濟單位都有來,在循環經濟外,也將結合open source的開源運動,以合作主義為主題討論,思索如果文化實驗場這個地方,開發或發展出一批文化資源,他的分享形式是什麼?譬如著作權的思考,比較是在網路數位部分,透過網路工具的思考方向,對於新的經濟模式、研發單位形式進行思考,這些都將彙整到循環城市這個大主軸下。

20190112-台大大學PLUS平台在去年底,於C-Lab舉辦了「循環城市進行式」論壇。(擷取C-Lab活動專頁)
台灣大學PLUS平台在去年底,於C-Lab舉辦了「循環城市進行式」論壇。(擷取C-Lab活動專頁)

「一機構三中心」—音像媒體

而在音像媒體中心方面,C-Lab已於去年10月和法國龐畢度中心的「音樂與聲響研究中心(IRCAM)」 完成合作意向書及相關子約的簽署,將從人才互訪、國際共製、研發以及展演等領域進行交流,以更將在2020年底前,共同合作於C-LAB設立一個聲響實驗室。

龔卓軍解釋,台灣其實有蠻多在演唱會、音樂會、劇場等音響領域工作的音效人員,國內有一些音樂學的老師,過去也是從IRCAM,取得同於高級演奏文憑的學歷,然而這樣的訓練傳統、機構,過去在國內尚未被整合過,或者沒有品牌,而歐洲最老的品牌之一就是IRCAM,C-Lab希望透過合作,在台灣逐漸建立這樣的人才培育中心。

各型態文化產業前端合作 孵出研究人才

龔卓軍談到,音響、音樂的研究人才,若不跟劇場、VR、AR,或者新型態的音樂會形式等文化產業前端合作的話,大概是沒辦法落地的,法國方面也是這樣認為,「如果我們這邊的建置計畫,不跟生態環境結合,便無法發展出適合我們的軟體,就只會適用在歐洲的狀況。」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