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同志教育為何勢在必行

2016-01-30 05:50

? 人氣

台灣同志大遊行31日在凱道登場,雖然國內由民間團體所發行的一系列教材相當完善,但家長卻無法順利接收到此資源。(資料照,葉信菉攝)

台灣同志大遊行31日在凱道登場,雖然國內由民間團體所發行的一系列教材相當完善,但家長卻無法順利接收到此資源。(資料照,葉信菉攝)

筆者現為高中生,關心性別平權議題已有四年,致力於在校園中建立友善、包容、尊重的多元環境,積極發起校園短講,讓男校中並不罕見的多元性別者,被看見、被尊重、被聆聽,最終能在校園中看見自身的價值並欣賞自己的不同。然而,在推行同志教育中,遇見了許多不同聲音的家長起身抗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多次參與國家教育研究院所辦理的課綱說明會,會中常有特定宗教背景的家長,要求教育當局刪除課綱中「性傾向」、「性別認同」等字眼,所持的理由為:在尚未成年前,不應過早讓小孩進行「性探索」或教育孩子男生也可以愛男生,女生也可以愛女生,要求課綱應秉持客觀中立,刪除「恐同症」「異性戀霸權」等偏頗的字眼。姑且先不回應這些理由是否合理,我們先一同了解同志教育在各國教育史上的發展及定位。

一、美國「反欺凌、反騷擾的安全校園」

於1972年,美國通過了「教育修正案第九條」(Education Amendment Act of Title IX),此修正案規範任何教育機構都不能因他人的性別而將其排除在聯邦資助的教育和活動計畫,更不得因此而受到歧視。在美國校園中,「反欺凌(Antibullying)」、「反騷擾(Antiharassment)」或「安全校園(Safe schools)」的標語隨處可見,相關課程也相當普及。而每年由GLSEN(Gay, Lesbian & Straight Education Network)所發起的「緘默日」,支持此行動的師生,可藉由在校園中一日內不發一語,來表達過去曾經對於LGBT族群不尊重的沉重哀悼。(參考)

美國童軍改變立場,允許同性戀者加入。
美國童軍改變立場,允許同性戀者加入。

二、加拿大-多元性別相關教材

於1994年,加拿大的公共衛生局即編寫了一套「加拿大性健康教育指導方針」(Canadian Guidelines for Sexual Health Education),指導所有小學及小學以上的學生,如何正確認識不同的性別認同及性傾向,並在其後定期更新並擴增原有教材。於2010年更出版了輔助教材「在學校內的性別認同問答集」(Sexu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schools: Questions & answers),筆者親自翻閱過這本教材,雖然篇幅不長,卻也詳盡解說了LGBT的樣貌及恐同症、異性戀霸權等相關學術用詞。

然而,回歸台灣教育現況,即使性別平等教育法已通過11年,根據友善台灣聯盟於2012年以青少年同志為調查對象所回收的2785份問卷中,58%的受訪者表示曾經遭受他人肢體或言語上的傷害,29%的受訪者因為同志身份而有了輕生念頭,其中又有18%自殺未遂,這樣高比例的數字顯示同志在青少年時期缺乏自我認同感,感受到惡意環境但自己卻無力對抗,足見教育平等教育法的落實有待加強,以保障所有學生之受教權和免於恐懼權利,打造友善的校園文化。

廣為人知並且令人悲痛與震驚的葉永誌一案並不是個案,在他離世後的第11年,新北市鷺江國中一名身材瘦小的楊姓男學生,疑似不堪同學長期嘲笑「娘娘腔」,於2011年留下遺書跳樓身亡。案發後有社團發起悼念活動,呼籲各界重視校園性別霸凌的嚴重性。

該校教師於訪談中表示:「他這麼一跳,告訴我們臺灣性別教育還做得不夠。」更有多名網友在網路發起聲援活動,一名男大學生說他在求學階段,也曾遭受言語上的傷害,傷痕至今依舊無法抹去。1994年兩名北一女的女同志留下遺書在旅館自殺,1998年宜蘭某專科學校男同志自殺事件,2010年屏東某專科學校女同志情侶燒炭自殺事件,嘉義某大學的跨性生理男性學生穿著女裝燒炭自殺事件,這些孩子,都是保守勢力下的犧牲品,是校園性別霸凌下所造成的悲劇。

台大學生生會性別工作坊舉辦「粉紅快閃圍西門、為愛高歌反恐同」活動,呼籲社會大眾支持性別平權,打破異性與同之間高牆。
台大學生生會性別工作坊舉辦「粉紅快閃圍西門、為愛高歌反恐同」活動,呼籲社會大眾支持性別平權,打破異性與同之間高牆。

雖然國內由民間團體所發行的一系列教材相當完善,但家長卻無法順利接收到此資源,實為可惜,由民調可知,校園中的霸凌事件仍層出不窮,希望2016新政府及教育當局,積極推行同志教育。

教育的本質,就是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請給多元性別的孩子能在現行課程中看見自己美好的權力!

*作者為高中生,曾以三篇小論文分析臺灣高中現行性別教育及提供未來方針。期望透過自身努力,影響周遭的朋友,建立友善、包容、尊重的多元環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