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謙觀點(2):兩岸是國民黨的長項,竟也是跨不過的檻

2016-01-27 06:50

? 人氣

台商打群架成功案例有限

因此,台灣第三產業過去八年來在大陸的情況是,以台資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在大陸「打群架」的成功案例少,台灣背景人才化整為零,被大陸企業、外資企業挖角聘走的情況多。這樣的發展模式,也讓理性關注大陸發展前景者,也不得不對國民黨評估大陸市場的眼光、協助台資廠商的意志、感測時局變化和調整政策方向的及時性,打上一個巨大的質疑問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八年前,馬英九團隊剛執政時,仍然照搬1990年代中期的「亞太營運中心」思路,作為台灣經濟發展的整體方略。簡言之,這套方案是謀劃讓台灣成為外資、外企進入大陸的跳板和主要通道,或者是服務業的實驗基地。此一方針在1990年代中期、上海浦東開放戰略實行不過數年之際,或仍有一定說服力。

而放到2008年、全球前500強企業多已在大陸有直接辦事處、分公司或子公司之際再談,則已不免略有滑稽之感。能被這套論述打動的,大概只有進入大陸市場存在若干天然障礙的日本企業。更何況過去八年間,馬英九帶領的國民黨政府落實這套戰略方案的戰術手段,進展仍十分緩慢,除了實現「三通」直航,和開放銀行可開辦人民幣業務、准許讓台灣民眾擁有人民幣存款,以成為潛在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之一以外,幾無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舉措。

直至馬英九即將卸任之際,即使在2016年2月1日以前國民黨都仍掌握立法院內的多數,然而,用以實現「亞太營運中心」戰略目標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仍未在立法院通過;對於放寬跨境人才流動、放寬陸企在台派駐人才的行政法規鬆綁也流於牛步,而審批陸企在台投資、參股的行政審查結果也趨於嚴格,頗受民意掣肘。

綜言之,馬英九在2008年和2012年兩次選舉中高舉的「兩岸經濟紅利」並未在民間普遍發酵;在當年與蔡英文激辯的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過關、簽署之後,又過了整整一個任期,僅實現了早期收穫清單上的關稅減免等「小菜」;真正能夠深化兩岸經貿整合程度的兩道大菜「服務貿易協議」和「貨品貿易協議」,都未能上桌─前者遭到「反服貿學運」徹底汙名化;後者則在大選結果一出爐後,進行中的協商便遭台灣官員宣告暫擱。

台灣人民空等了八年的「兩岸經濟紅利」之後,扣除在大陸發展獲益的單位和個人不算,能夠讓人民「有感」的主菜,皆因領導人推展政治議程的手腕低落而遲未上桌,這當然使得台灣政治市場對國民黨高唱的「兩岸機會論」漸趨冷感。

民意對蔡英文處理兩岸能力評價高過朱立倫

在機會面拓展不力、風險面不斷增強,台灣在國際上能走出去的平臺仍然有限的情況下,國民黨在2000年以來自詡為強項的兩岸關係牌,在這次選舉中卻顯然失靈。甚至在選前已有島內民調顯示,民眾認為蔡英文「更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的比例,已經超過了國民黨的朱立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