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台灣震撼的斷交!從40年前蔣經國被侍從叫醒的那一夜說起

2019-01-02 19:54

? 人氣

(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斷交」一詞,近年不時出現在兩岸新聞之中,中國大陸被指大灑錢奪取台灣的邦交國,但要細數最令台灣震撼的斷交,必然要重返40年前,台美斷交那一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78年12月16日凌晨,熟睡中的蔣經國被侍從叫醒,時任美國駐華大使安克志(Leonard S. Unger)宣讀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的信,短短7個小時後,美國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並自1979年1月1日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那一刻,中美台舊有的三角關係被打破。

40年過去,台美關係沒有因為「斷交」而絶交,兩方在經貿、防禦等多方面合作,台灣實現了民主選舉和政黨輪換;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的國際地位迅速提升,開始挑戰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40年後,在史無前例的中美貿易戰籠罩之下,兩岸情勢波譎雲詭。BBC中文通過圖片和文字帶您回顧這40年來,中美台關係的歷史變遷,告訴你可能不知道的重要細節。

circa 1979: American president Jimmy Carter (right) and Chinese Communist leader Deng Xiaoping (1904 - 1997) sign papers to establish formal diplomatic ties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1949. (Photo by Consolidated News Pictures/Getty Images)
鄧小平(左)與卡特簽署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正式建交。

遭攻擊受傷的美國副國務卿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立初期不獲西方國家承認,美國把駐華大使館撤往台北,隨後韓戰、越戰相繼爆發,美國反共情緒高漲,兩國關係毫無改善跡象。但冷戰期間蘇聯與西方國家關係緊張,而中蘇在1969年爆發珍寶島衝突,促成了中美靠近、謀求關係正常化的契機。

1969年,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上台後,謀求聯華制蘇,下令放寬對華貿易制裁,但適逢中國文化大革命,建交之路不容易。1971年,中美透過乒乓球外交,以體育交流打開了封閉多年的大門。

美國時任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的秘密訪問促成尼克森首度訪華,雙方簽署《上海公報》,決定「暫時」擱置兩岸問題,承諾會為外交關係完全正常化努力。1975年時任美國總統福特訪華,再次表明兩國建立外交關係的意願。

事實上,台灣在這20多年間已經歷了一輪斷交潮,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後,蘇聯、東歐、英國、瑞典已選擇與中華民國斷交,後來中華民國1971年被迫退出聯合國,再觸發一輪斷交潮。

因此,「斷交」不是一個意外,中美建交前已有很多不同的互動。台美關係降級為「非官方」關係也只是時間問題,當時的台灣只能夠默默地看著美國與對岸愈走愈近。

(Original Caption) New York: US Secretary of State Henry Kissinger chats with Vice Premier Deng Xiaoping of China at a dinner here 4/14. Deng is the highest-ranking officia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ver sent to the US. 4/15/1974
季辛吉(左)在中美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
(Original Caption) 01/29/1979-Washington, DC: Chinese Vice-Premier Deng Xiaoping speaking during welcoming ceremony as President Jimmy Carter looks on.
鄧小平訪美。

時任台灣總統的蔣經國,在1978年12月16日的凌晨獲告知華盛頓與北京建交,與中華民國斷交,並且廢止共同防禦條約。翌日,蔣經國對美國提出抗議,台灣爆發反美示威浪潮,支持政府譴責美國。12月27日,卡特指派副國務卿克里斯托弗赴台灣說明,遭到示威群眾攻擊而受傷,台灣當時的反應,比退出聯合國時更為激動。

「半夜兩點多把蔣經國總統吵起來……這個宣佈的方式,讓人家很難接受,」擔任台灣對美外交工作多年的前台灣駐美代表沈呂巡說。

沈呂巡在台美斷交時,仍在美國攻讀國際關係,他見證紐約唐人街萬人上街示威的場面,其中很多是赴美唸書的台灣留學生,在當地掀起「反共愛國運動」。

「那時在美國還沒有大陸留學生。」他回憶說,「當時中國城很多人說要換旗子,原本掛中華民國國旗的僑團要換五星旗,但遊行以後就沒有人敢換,因為這個時期,中華民國的勢力還是很大。」

「美國的存在很實在,聯合國在台灣沒有一個大使館或甚麼東西,但美國有一個大使館,美國在台灣幾乎無所不在,所以感受更深刻一點,」沈呂巡說。

(Original Caption) 2/1/1979-Atlanta, GA: Pro-Taiwan protesters are kept back as they demonstrate in front of the Georia Governor's mansion where chinese Vice Preemier Teng Hsiao-ping was having dinnerwith Gov. Busbee. Seeveral hundred of the demonstrators assembledoutside the mansion after marching there.
台美斷交時,美國有不少支持台灣的聲音。
02 February, 1979 Taiwan demonstrators are seen here protesting the visit of Chinese Vice Premier Teng Hsiao-ping.
鄧小平訪美時,觸發大批挺台人士出來抗議。

斷交以後

但事實上,過去40年台美關係並未出現惡化,在觀察人士眼中,美國對台灣仍有實質性的支援,斷交只是把關係「去官方化」。

斷交後,駐台美軍離開,原本的台北的駐美大使館變成「美國在台協會」(AIT),該協會被美國稱為民間機構,職責是促進美台貿易及金融發展。台灣當局則設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CCNAA)作為對等機構,屬於台灣行政院特設單位。

1979年台美斷交的同時,美國國會制定《台灣關係法》以規範美台關係,並承諾提供防禦性武器給台灣,抗拒任何足以危及台灣人民安全,或社會、經濟制度之強制活動。這則法案確保了兩地維持實質關係,如經貿合作、免簽證待遇等措施,促進了兩地人民交流及合作。

《台灣關係法》也間接影響了台灣人民的身份認同,台灣前國安會副秘書長張旭成對BBC中文說,「《台灣關係法》區隔出我們和大陸的不同。」他解釋,從台美斷交、中美建交後,開始有人會覺得「我們不是中國人,又或是更認同台灣這塊土地。」

斷交之初,台美打交道凡事都必須經過AIT和CCNAA,當時AIT很在意各種禮節,並堅決不進台灣外交部,談問題選擇在餐廳或賓館而不是政府機關。就連美國國會議員到訪台灣乘坐的軍機,降落台北後,就迅速飛至日本沖繩停泊,就是擔心停留在台灣太久引發抗議。

有數十年外交工作經驗的台灣前駐美代表沈呂巡說,台灣外交界流傳一個笑話,「有人問美國外交官,AIT大小事情都先找CCNAA而不找台灣政府,那麼發生火災時,第一時間是找消防部門求助還是CCNAA,那名美國外交官回答說,還是會先找CCNAA。」

這笑話突顯出台美之間的微妙關係,「很多正式外交禮節,有點無聊,」沈呂巡迴憶說。

這些外交禮節不成文「規定」,40年間逐步鬆綁,AIT的領導層願意進入總統府。2018年AIT新館落成,館內懸掛了美國國旗以及一般只出現在官方機關的國徽,落成典禮舉行時,美國甚至派出助理國務卿到場。

「象徵意義很重要,代表你到底是甚麼,」沈呂巡說。

2018年1月,美國通過《台灣旅行法》,為美台官員互訪解禁,根據該法,美國所有層級的官員均可訪台,與台灣官員會面,而台灣官員亦可以「受尊重」的形式訪問美國,與包括國務院、國防部在內的華府各級官員會見。

台美「非官方」關係看似承接了雙方的互動往來,但自從台美斷交後,台灣國際空間持續受到持續打壓,比如,參加國際組織及運動賽事,只能以「中華台北」或其他不含國家意涵的名義;大陸更要求各類跨國企業將台灣正名為「中國台灣」;台灣還被國際組織如世界衛生大會(WTA)拒之門外。

台灣對外關係更持續遭受重挫,並與邦交國發生「雪崩式斷交」。對此,美國偶爾會作出立場上的聲明,包括指責改名事件為「奧威爾式廢話」,台灣失去邦交國時,美國也傳召涉及國家的大使以示抗議。

張旭成說,「看得出來美國相當重視台灣。」他並相信,台灣的民主自由及對人權的重視,會使美國將台灣視為重要伙伴。

經濟方面,台灣是美國第11大的貿易伙伴,中美2017年貿易總值是5837億美元;兩岸貿易總額則為1390億美元,比台美同年貿易總額是868億美元為高。沈呂巡表示,以台灣的人口和規模來說,代表台每斷交多年後,台灣的體制和競爭力「還是很好」,這證明台美斷交,沒有真的把台灣排除在外。

28 February, 1975: Premier Chiang Ching-Kuo of Taiwan (1910 - 1988), son of Chiang Kai-Shek, visits troops in Kinmen Island during 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 to convey President Chiang Kai-Shek's warm regards to the garrison.
蔣經國在台美斷交後一度暫停了試驗中的民主選舉。

台灣的民主化

斷交牽連的不僅是中美台三地關係,還導致台灣內部的政治危機,當年,國民黨的蔣經國以「台美斷交」令國家陷入危機為由,取消即將到來的民意代表選舉,引發黨外人士不滿。在黨外人士眼中,當時國民黨持續打壓他們,民間雜誌遭到查禁、運動領袖被捕,他們稱那是一個白色恐怖、威權統治的年代。

當時也是黨外人士之一的台灣前副總統、民進黨籍的呂秀蓮對BBC中文說,「如果台美沒有斷交,便不會發生美麗島事件。」

「當時台灣是戒嚴統治,所以言論自由受到嚴厲打壓,講過頭隨時會『被失蹤』,只有選舉的時候,可以把心裏的話講出來,」呂秀蓮說,「因為(中美)建交,給蔣經國一個藉口,宣佈選舉停止,這個奧妙的時間點,讓黨外的候選人沒有機會當選,進入立法院,也就是體制內抗爭,才會導致後來的美麗島事件。」她解釋,「台灣民主浪潮早已擋不住,本土意識也越來越興盛。」

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運動人士,1979年12月10日組織群眾進行遊行及演講,訴求民主自由,並終結黨禁和戒嚴,後來引發成嚴重警民衝突,被稱為「美麗島事件」。隔年2月,警備總部軍法處以叛亂罪起訴8人,呂秀蓮就是其中一名。

呂秀蓮在美麗島事件被捕。(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呂秀蓮在美麗島事件被捕,此為她被警方帶往法庭的照片。

1970年代前,台灣流行一句話,「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許多台灣官員都在美國留學,也強化了他們對民主制度的響往與追求,美國國會通過的《台灣關係法》也寫明,「維護及促進所有台灣人民的人權是美國的目標」,美麗島事件後,美國國會議員時常對台灣的自由、人權問題提出關切,當時黨外人士眼中,是精神上重要的支持。

呂秀蓮說,以前國際根本不在乎台灣。美麗島事件後,爭取人權,關心人權的民主國家紛紛聲援台灣,也增加台灣的能見度。「可說是相當程度鞏固台灣的民主,有犧牲就有代價。」

1980年代,台灣發生「江南案」時,雷根(Ronald Reagan)政府威脅停止對台售武,並要求國民黨推動政治民主化。

迫於外交壓力以及內部民主聲浪,蔣經國1987年宣佈解嚴,也促成1996年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

呂秀蓮認為,總統直選是令台灣主權走向獨立、受到國際認可的重要章節,「美國對台政策,1996年以後,應該要尊重台灣最新的提議,我們自己有權利選出自己的總統,我們治理我們的國家,我們有自己的憲法、土地,當然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台灣奉行民主制度的影響之一是,兩岸關係逐漸由國共的歷史矛盾,轉變成兩種體制的對抗。

This photo taken on December 8, 2009 shows a visitor (R) reading documents in front of images showing Taiwan dissidents on trial in 1979, at the Jinmei Human Rights Park in Hsintien in Taipei county. Thirty years ago a group of Taiwanese opposition activists staged what was meant to be a peaceful human rights protest, but it proved to be a turning point in ending one-party rule on the island. The Kaohsiung demonstration on December 10, 1979, which unofficial estimates said involved between 10,000 and 30,000 people, was intended as a peaceful call for human rights, but dozens were injured when protesters clashed with police
美麗島事件成為台灣不能忘記的一頁。

台海危機後

1989年北京天安門事件後,美國似乎對中國失去信任,重新檢視美台關係,並認定台灣具備區內戰略地位,於是加強支持台灣走向民主化,以此與北京抗衡。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名譽教授丁樹範曾對BBC中文分析,「天安門事件是美國重新審視華人民主政權正當性」的契機,在台灣走向民主化的同時,中國擔心美國會改變中美台關係,所以在總統直選時,中國有很大反應。

1995年,台灣時任總統李登輝破例獲得美國簽證,到母校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發表公開演說,翌年,台灣舉行首次總統直選。北京強烈不滿,以武力恫嚇,引發一場「台海危機」,美軍更一度派航空母艦協防台灣。

NY - JUNE 9 1995: Cornell University President Frank H.T. Rhodes (L) and Taiwan's President Lee Teng-Hui (2nd L) wave to members of the media as they enter a dinner in honor of the Taiwanese leader 09 June at Cornell University in Ithaca, New York. Lee's wife, Lee Tseng Wen-Fui (2nd R) and Rhodes wife, Rosa (L), joined their husbands at the celebration. Lee is currently on a five-day visit to Cornell, his alma mater. AFP PHOTO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BOB STRONG/AFP/Getty Images)
李登輝破例獲簽證訪問美國時,北京強烈不滿。

事件觸發美台加快軍事交流,不僅美國派軍事高層赴台,台灣軍校畢業生到美軍校就讀,美國對台售武也創下兩方斷交以來的高峰。

另一方面, 中美兩國關係則波折不斷,1999年美軍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觸發中國民眾反美浪潮,破壞美國使領館及焚毀美國快餐店,美軍稱該事件為誤炸,但中國指北約是蓄意行為;兩年後,2001年中美軍機在中國海南島專屬經濟區上空相撞,中方飛行員王偉身亡,再次引發美中外交風波。

不過,隨著全球生產業鏈轉向中國,2001年中國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令其經濟迅速發展,2011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有所提升;相對地,美國2001年發生911事件後,便專注了中東局勢,在經貿、反恐、朝鮮伊朗核問題等國際議題,也需要尋求與中國的合作。

在這段時期,美國除了保持「一中政策」立場以及有限度的「對台售武」外,台灣不再是一張大牌。

HOUSTON, UNITED STATES: Supporters of Taiwan's President Chen Shui-bian hold up posters and signs and wave the Taiwanese flag outside the Post Oak Doubletree Hotel in Houston, TX, 02 June 2001 while protesters were kept across six lanes of traffic. Chen Shui-bian arrived in Houston from Honduras, the final stop in a five-nation Latin American tour, for a weekend transit stop in the USA.
陳水扁曾經過境美國訪問拉丁美洲。

台灣在這一時期實現了首次政黨輪替,2000年,民進黨的陳水扁當選總統,雖然他在就職時表明「四不一沒有」,即「不會獨立、不改國號、不推動兩國論、不推統獨公投」,但他2002年提出「一邊一國」口號,獨派色彩濃厚,引發大陸反彈。2008年,陳水扁推動「入聯公投」時,美國表明反對。

不過,時任陳水扁副手的呂秀蓮認為,美國雖然堅持一中政策,但不承認台灣主權屬於中國,很關鍵。

她說,「台灣用民主的演變,選出民進黨。而民進黨的黨綱拒絶接受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1996年,台灣直選總統後,美國應該要尊重台灣最新的提議,我們自己有權利選出自己的總統,我們治理我們的國家,我們有自己的憲法,土地,當然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and Taiwan President Ma Ying-jeou wave to journalists before their meeting at Shangrila hotel in Singapore on November 7, 2015. The leaders of China and Taiwan hold a historic summit that will put a once unthinkable presidential seal on warming ties between the former Cold War rivals.
2015年,馬英九與習近平會面,標誌兩岸關係的其中一個重要時刻。

中美台互相牽扯

台灣經過三次政黨輪替,民進黨再次執政。川普則在當選美國總統後迅速與台灣總統蔡英文通電話,打破美台數十年的外交慣例。

川普之後相繼簽署《台灣旅行法》及《國防授權法》,也被指觸碰北京紅線。《台灣旅行法》允許台美高官互訪;《國防授權法》則要求美國國防部加強與台灣的防務關係,支持台灣發展現代化的國防軍力,並幫助提升台灣的自衛能力,建議美軍應適度參加台灣軍事演習,及加強對台售武。

一些分析認為,這是川普有意把台灣納入印太戰略中,制衡中國的一步,對台灣應對大陸壓力來說,有鼓舞作用。

張旭成舉例,「美國2017年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把中國視為最大威脅,這是很大的戰略轉變。」而報告中也明確提到,應該提供台灣正當防衛需求,他說,「我相信這是強調和台灣的合作,台美關係會加強。」

MAY 17: File photo dated 17 May 1997 of a double-seat F-16 fighter jet taking off from Chiayi airbase in central Taiwan in a public display shortly after its arrival from the USA. A Taiwanese F16 from Chiayi crashed in the Taiwan Strait 20 March, with the two crew aboard currently listed as missing. The incident was the third air crash involving Taiwan aircraft in the last four days. AFP PHOTO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TAO-CHUAN YEH/AFP/Getty Images)
美國對台售武多次引發北京不滿。

不過,前外交官沈呂巡卻質疑,雖然美國近期通過多項有關台灣的法案,表面上「很光鮮亮麗」,卻未能促進台美在經貿上的合作,美台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至今仍然毫無進展,地域性協議例如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或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台灣均被排除在外。

沈呂巡認為,台美關係未來發展,大陸必然牽涉其中,「雖然我經常批評大陸,但大陸今天的發展,我們也要想辦法去與大陸把很多問題講開來。」

在超級大國與新興大國夾縫中的台灣,該如何求存?呂秀蓮向BBC中文說,「公投成為中立國」是選擇之一,不過她坦承,要和別國尋求正常化關係,「路途遙遠」。

中國大陸與民進黨政府關係不佳,現在大陸傾向繞過民進黨政府,在經濟、民間上影響台灣,同時削弱台灣的國際地位。

蔡英文政府主張「新南向政策」,企圖突破大陸在外交上邊緣化台灣的現況,但實質效果仍有待觀察。

台灣九合一選舉中,經濟民生停滯,被外界視為為民進黨大敗的因素之一,亦令國民黨更勇於表達與大陸深化經濟合作的倡議。像是甫上任的國民黨籍高雄市長韓國瑜,就希望直接與大陸城市進行經貿交流,在兩岸議題上挑戰蔡英文政府。

台美斷交、中美建交走過40個年頭,在中美關係面臨歷史性挑戰的局面下,台灣面臨複雜國際形勢,同時也迎來重新定位的契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