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專文:誰說小孩贏在起跑點就要上全美語補習班?

2016-01-14 06:50

? 人氣

許多家長從小就送孩子進全美語教學的安親班。(來源:ZOE全美語教學官網)

許多家長從小就送孩子進全美語教學的安親班。(來源:ZOE全美語教學官網)

幾年前,我曾應《聯合報》邀請,到高中大學去宣傳他們報紙裡加附的《紐時周報》,也就是全英文的《紐約時報》一週新聞集錦內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去到一所女中,時間早了點,兩位老師熱心接待我。兩個人竟然是大學就認識的朋友,當了老師後還能分在同一所學校服務。可是聊了幾分鐘,兩位老友竟然就在我面前爭執了起來,還差點失態翻臉。

爭執的重點─要不要將小孩送去上全美語補習班。一個已經送了,一個認為沒有需要。正因為我要演講的內容關係到學習英語,他們才會在我面前談起這件事,也理所當然認為我應該幫他們裁斷─小孩到底應該怎麼學英語?

我的回答:那要看學英語的目標是什麼?如果要學到能講一口字正腔圓的英語,那麼是的,小孩應該早早接觸、早早練習,不只是上全美語補習班,而是一路都必須幫他安排英語聽說環境,才有辦法維持到定型。

這樣回答的同時,我更想講的其實是─為什麼要學講字正腔圓的英語呢?在一個中文的環境中,得花下多大的力氣與投資,才有辦法講那樣標準的英語,可是如果換個環境,去看看在美國、在加拿大,沒受過任何教育的人,英語不都說得字正腔圓嗎?

從報酬比率上看,完全沒有道理在台灣學講標準英語,真要追求標準英語搬到真正的英語環境,什麼事都不必多做,就能學會聽英語、講英語。

換個角度再問:幹嘛學講字正腔圓的英語?學英語的目的如果是為了溝通,那麼有什麼腔調一點都不重要,甚至講得是不是流利都不見得那麼關鍵,重點應該是在,用英語到底能講出什麼樣的內容吧!如果一口字正腔圓的英語,只能用在各地的麥當勞點餐,讓人家誤以為英語是你的母語,那又有什麼用?

然而,很不幸的,以會話為主的英語教學,費了最大力氣教小孩講來講去,都是些生活上不需特殊知識、沒有什麼營養的話,那少少的一點字彙講得滾瓜爛熟,然而講完那些沒有內容的話,還有能力跟別人溝通什麼嗎?更進一步想,不大量閱讀、不接觸大量單字,各種領域的英文字沒認得幾個,講的腔調再好聽,當別人講話時,又能聽得懂多少內容?

學英文應該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透過英文接觸更廣大、更豐富的世界,例如,透過讀 《紐約時報》,讀到中文媒體不會有的訊息,更重要的,中文媒體不會有的觀點。然而,我當然有理由會懷疑多少上會話補習班學英文的人,最後能讀得懂、讀得進 《紐約時報》呢?

那次《紐時周報》的活動,跑了很多比較偏僻的學校,不是真的為了宣傳《紐時周報》,而是為了盡一點社會責任,想要傳遞訊息給教育資源比較少的學生,希望他們不要因為沒有機會學聽、學講英語,就放棄學習。用我自己的經驗,我努力想教他們如何擺脫聽說的壓力,從閱讀上學英語。閱讀沒有那麼多限制,自己抱著字典就能進行,更重要的,閱讀才能真正碰觸英文最有用、最有價值的部分。閱讀得來的內容,而不是強調聽、說、會話的內容,更有機會進入我們的生命,影響我們理解這個世界,深化對這個世界的體驗,英文也才有機會成為我們生命中真正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膚淺的工具。要花那麼大力氣、那麼多時間去學習,幹嘛只學到皮毛呢?

學會找到意外寶藏的本事

一九八七年,我到美國留學,學校所在的小城最熱鬧的一條街上,有一家服裝店掛著古樸的招牌,上面寫著: 「Serendipity 」。帶我熟悉環境的學長特別指著招牌驕傲地說: 「只有劍橋這裡才會連服裝店都取那麼特別的名字,你知道這個字的意思嗎? 」我沒有多加思索,回答: 「找到意外寶藏的本事。 」學長驚訝地問: 「你怎麼知道? 」我知道這個字的來源,是一個關於斯里蘭卡的神話故事,講三個王子出發探險,本來要找的東西沒找到,卻遇到了許多想都沒想到的好事。以前波斯人稱斯里蘭卡為 「Serendip 」,所以才衍生出了 「serendipity 」這個字。

學長更驚訝了,再問一次: 「你怎麼會知道? 」因為我讀西方科學發展史,好幾本書裡作者都用到了這個字。科學史上的進步,很少來自於事先預想的結果,常常是本來要找這個,卻意外發現了另外一個重要的新定理、新元素或前所未知的細菌。學長的結論是: 「你的英語學得真好! 」

不對,那時我的英語爛得很。跟學長逛完大街的第二天,我在學生餐廳裡買早餐,甚至不知道我買的東西叫什麼。鼓起勇氣問收銀小姐,她像是看到鬼般,張大嘴巴不敢相信我的問題,半天才說: 「It"s a muffin, just a muffin. 」是的,我連 muffin 都不認得,也沒辦法順利講完一個合文法的句子跟同學聊天。

其實,看電影也能學英語。《Serendipity》這部電影在台灣翻譯為《美國情緣》,說的就是找到人生意外的寶藏啊。(劇照海報)
其實,看電影也能學英語。《Serendipity》這部電影在台灣翻譯為《美國情緣》,說的就是找到人生意外的寶藏啊。(劇照海報)

我的英語都是讀書學來的。我可以讀很難的書,卻沒辦法講很簡單的會話,因為我在台灣沒有上過會話課,幾乎沒花過任何時間練習會話。

不過,到美國兩個月後,生活上需要的基本會話,我快速適應了。為了方便活下去,我非學會不可。我和一位在台灣時就花了好多年時間上補習班學 「美語 」的朋友上同一門課,快樂地發現他能講的生活會話,我也都能講了。而我還比他多知道了許多平常會話絕對用不到的字,例如serendipity。

每一種語言文字系統中,最美好、最豐富的內容,都藏在平常會話用不到的地方。花力氣、費時間學會話卻不讀書,不從閱讀書籍中去接觸文字內涵,是件奇怪的選擇。怎麼會故意放棄豐富美好的,只要表層貧乏的內容?有那麼多美語補習班,每年做那麼大的生意,可是英文書市場在台灣卻小得可憐,怎麼會這樣?

放錯教學重點,只會使弱者愈弱、強者愈強

跟我這一代絕大部分的人一樣,我從國中一年級才開始接觸英文,在台灣學習的過程中,沒有上過補習班受過任何一天額外的聽、說訓練,這樣的經驗卻無礙於我申請進入美國哈佛大學當博士研究生,無礙於我在學校上課生活。

我用笨方法背單字,用笨方法學英文文法,這些笨方法最大的好處在─我可以自己抱著字典、抱著文法書自修。在嚴重缺乏資源的情況下,我還是可以努力學會閱讀英文,透過英文看見外面很大、很大的世界,那個廣闊世界刺激我更努力累積英文閱讀的能力。累積到一定程度,儘管沒有受過聽、說訓練,去到美國,腦袋裡充分的字彙與句子,加上環境的幫助,我很快就掌握了所需的英語能力。

這樣的經驗,讓我有理由反對以聽、說做為英語學習的重點。我無法掩藏對這種「重聽說、輕讀寫」潮流高度的懷疑,乃至厭惡。很簡單,聽、說教育必須依賴老師,依賴外在環境;重聽說的教育,必然助長在英語教學上的貧富差距、城鄉差距。

有錢人的小孩、都會環境下的小孩,有比較多的機會在不自然的人為英語環境學聽、學說。有人講給他們聽,還有人陪他們說。別說鄉下,教育資源稍微差一點地方的小孩,有可能公平得到這樣的機會嗎?就算他們有心願意上進,就算老師有心願意幫忙,到哪裡去找資源讓他們聽英語、說英語?講明白了吧,強調聽、說的英語教育,是最不公平的教育,是剝奪許多小孩繼續學英語的教育,是逼迫許多小孩早早放棄學英語的教育。

如果當年處在強調聽、說的教育環境裡,我就是一個不可能繼續學英語的人。不管我怎麼努力,我的英文成績一定很爛,永遠不可能跟有資源去補習的人競爭,我絕對無法維持學英文的動力。

社會上的不平等,已經創造了一大堆英語補習班,創造了一大堆學英語的怪現狀,照理講,政府的教育政策重點,應該放在如何補救不平等,找出方法讓資源不足地區的小孩,可以盡量維持英語學習的成就感,不要輕易放棄。沒想到,政府政策竟然反其道而行,也要跟著強調聽、說,更加惡化不平等,看了真是令人憤怒!

強調聽說的英語教學政策,怎麼來的?政策形成過程中可曾考慮過社會效應?愈來愈多缺乏學習成就造成的中輟生,難道全是家庭和訓導人員的問題嗎?教育內容源頭如此脫節,不考慮社會現狀、不考慮教育體系現狀,對弱勢學生沒有一點點同情考量,訂這種內容的教授、官員都不必負責嗎?

關心教育權平等的朋友,大家一起來認真檢討不公平的教育設計規劃吧!

作者楊照(林奕華攝/取自楊照臉書)與其新作《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時報出版)
作者楊照(林奕華攝/取自楊照臉書)與其新作《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時報出版)

*作者為知名作家。本文選自作者新作《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台灣教育的缺與盲》(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