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嘛要給那些勞動者鏟子,不給他們湯匙?《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選摘(1)

2016-01-15 04:30

? 人氣

這一切顯示,我們即將面對經濟與社會的巨大轉變,過去對勞動者和準備踏入職場的學生提供的建議可能不再管用。不幸的現實是,很多人即使做對了每件事(追求更高教育和取得更多技能),仍然無法在新經濟中找到穩固的立足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除了長期失業和低就業率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結構可能造成的衝擊,我們要付出的經濟代價也很大,生產力、工資上升、及消費支出增加這三者之間的良性迴路將瓦解。其實,這種良性反饋作用已經嚴重降低了:我們面臨的不均狀況並非只發生於所得方面,也發生於消費方面,目前,美國所得最高的前五%家計單位囊括了總消費支出的近四成,幾乎可以斷定,這種消費集中於尖端群的趨勢將會持續下去。工作依舊是把購買力送達消費者手中的主要機制,倘若這機制繼續被侵蝕,我們將面臨有購買力的消費者太少而無法繼續在大眾市場經濟中驅動經濟成長的局面。

如同本書想要說明的,資訊科技的進步正把我們推向一個引爆點,這引爆點終將使整個經濟體系的勞力密集度明顯降低。但是,這樣的轉變未必會在所有產業以一致、可預期的方式展開,截至目前為止,高等教育和保健業這兩個產業對廣大經濟體系中已經顯現的那種顛覆破壞力展現出高度的抵抗力。但諷刺的是,因為科技還未能在這些產業造成顛覆破壞,結果,保健和教育的成本提高,反而可能加劇其他領域的負面衝擊。

當然,科技並非獨力影響及形塑未來,它將和其他重大的社會與環境挑戰交織作用,例如人口老齡化、氣候變遷、資源枯竭等等。常有人預期,伴隨嬰兒潮世代退出勞動力,最終將出現勞力短缺,這可以有效抵消、甚至勝過自動化造成的衝擊。快速創新也常被視為一股對抗力量,有可能減輕、甚至扭轉我們對環境加諸的污染與破壞。但是,許多這類假說是建立在不確定、不穩固的基礎上,現實一定遠比我們所想得更為複雜。嚇人的事實是,若我們未能認知科技進步的含義與影響,並且開始思索因應之道,人類未來可能面臨所謂的「完美風暴」:不均的惡化、科技進步導致的失業、以及氣候變遷,這些現象將同時發生,並且交互作用,使彼此擴大與增強。

在加州矽谷,「破壞性科技」(disruptive technology)是個經常被隨性使用的詞,沒有人懷疑科技具有破壞整個產業、攪亂特定經濟部門和就業市場的力量。但我在本書中提出的疑問牽涉更廣大層面:科技的加速進步會不會顛覆我們的整個體系,以致於我們可能需要結構性的變革,才有可能繼續繁榮?

【註釋】

(註1)  生產線或非督導級勞動者的平均實質薪資資料來源:The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2013, Table B-47。此統計表顯示,一九七三年時的週薪約$341美元,二○一二年十二月時週薪為$295美元,這些數字都是以一九八四年幣值計算。

*本文選自天下雜誌出版《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作者馬丁.福特(Martin Ford)為矽谷軟體開發公司創辦人、趨勢先驅。在電腦設計和軟體開發領域有超過二十五年經驗,經常擔任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科技發展的專題演講人,常在《紐約時報》、《財星》雜誌、《富比士》雜誌、《大西洋月刊》、《華盛頓郵報》、《哈芬頓郵報》等知名媒體發表相關領域文章,並且常上電視與電台探討科技對於社會、經濟的影響。福特擁有密西根大學電腦工程學位,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企管碩士學位,先前著作《隧道之光》(The Lights in the Tunnel)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本書也榮獲2015年金融時報與麥肯錫商業圖書大獎。

《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馬丁•福特著,天下雜誌出版。(天下雜誌提供)
《被科技威脅的未來:人類沒有工作的那一天》馬丁•福特著,天下雜誌出版。(天下雜誌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