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理性創業家們,出口在往前走右手邊

2016-01-01 06:30

? 人氣

創辦於2002年的SpaceX並不是唯一一個與太空相關的新創,理查・布蘭森爵士的Virgin Galactic創辦於2004年,雅馬遜創辦人貝佐斯的Blue Origin創辦於2000年。基本上由民間私人新創進行火箭研發就已經是一個很不尋常的想法,但有別於Virgin Galactic和Blue Origin實現商用宇宙旅行的願景,SpaceX卻專注在將現有火箭發射成本降低到一成以下。換句話說,不同於其他熱門的宇宙旅行話題,SpaceX非理性地宣告他的目標很單純:現在發射衛星實在太貴,如果能降低發射成本到一成以下,就可以發射更多衛星或者類衛星的載體到軌道上,啟動個多新的應用,這讓整個工程進展的方向有了明確的目標,也讓SpaceX順利和美國太空總署簽署了開發合約,確保了公司初期營收的來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數次越來越接近成功的試射後,在上個禮拜12月21日,SpaceX終於首度成功將Falcon 9火箭降落回到地表

而電動車的寵兒Tesla也是一個非理性的新創。雖然高油價看起來是發展電動車的一個好契機,但如果做競爭力分析,全球五大車廠、甚至是其他中型廠,都有著更龐大的金流、研發資源和自動車開發經驗,怎麼看都輪不到一個新創來開發電動車。但莫斯克卻秉持著一貫的瘋狂創業精神,很不理性地一股腦把自己的錢和時間給投入進了Tesla,同時很不理性地將初期的Tesla車種定位為與解決能源危機無關的奢侈品汽車,一個身分象徵,這讓Tesla成功從無到有在自動車市場殺出一條很寬廣的路,成為電動車的代名詞。

某IoT新創於Hardware Club巴黎辦公室

「我們的產品可以讓現有的家電產品輕易地連上網路,互相溝通,根據市調機構的預測,未來五年內智慧家電的市場將會成長到XXX金額,你可以想像一下我們只要取得這個市場的1%,那就是XXX的年營收!」

理性的創業家口沫橫飛地朗讀著市調機構和新聞媒體所做出的市場預測,在傳統的X-Y軸競爭分析圖上標出二十個競爭對手的logo,並且解釋著自己的技術如何比其他二十間嘗試著做同樣事情的新創優異13.532%。

我一邊點頭一邊在自己的筆記型電腦上回著其他工作上的信件,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創業家是由一個風險資本家好友所介紹過來的,我其實應該連讓他過來簡報的機會都沒有。偶爾我抬起頭來看創業家筆挺的西裝和搖頭晃腦的樣子,越看越讓我回想起在MBA課程中那些志在投資銀行和顧問公司的同學們,而不是躲在森尼威爾某個車庫裡焊接著水底無人機原型的不理性的瘋子。

*作者台灣大學電機畢業,在台灣、矽谷和巴黎從事IC設計超過十年,包含創業四年。在巴黎工作期間於HEC Paris取得MBA 學位,轉進風險投資領域,現為Hardware Club合夥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