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談抗戰軸線翻轉之持久抗戰前的全面布局

2018-12-30 07:10

? 人氣

1927年蔣中正率領的革命軍北伐成功之後,全中國達成形式上的統一,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於是開始逐步施行財政改革,計劃最初是由當時的財政部長宋子文負責推行。首先是推行「廢除釐金」及「關稅自主」,其次是--「廢兩改元」、「統一鑄幣」、「改革稅制(在改革之前中國各種名目的稅制多達1,700多項)」、加收營業稅、擴增中央銀行......等。1933年10月,宋子文辭去財政部長之職,由孔祥熙接任,之後立即施行一連串財政改革措施。主要的施政方向為--整理全國田賦、改革稅制--開徵個人所得稅、廢除苛捐雜稅、編制地方預算、成立中央信託局......。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就是在1935年11月4日,正式推動法幣的發行、另外就是將國家貨幣的發行權交還給中央銀行。整個法幣的成功施行,對於八年抗戰期間中國的財政維持,有不可磨滅的功勞;日本人在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就說:「中國如無1935年之法幣政策,則無1937年之抗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振興農業與發展工商業

已過世的歷史學家黃仁宇(Ray Huang,1918~2000,畢業於中央軍校第十六期)認為:中國對日抗戰之時--當時中國才剛掙脫出封建社會,還處於半原始社會,沒有現代化的政府,更談不上--役政、戶政…等現代國家制度。而凋敝的農村再加上過多的勞動力,就成爲民初軍閥部隊以及地方性叛亂的主要根源所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府先後成「農業復興委員會」以及「農本局」,以推廣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協助建立產銷體系,並鼓勵設立減輕農民府單的農業合作社,合作社的數目從1933年的5,335個,增加到1937年的46,982個,相當改善了農民沈重的金融負擔,與增進了農業的生產。雖然中國主要的糧食與衣服等原料,仍然需要進口,但是到了1936年以後,進口數量已經明顯的減少,中國的農産品開始接近自給自足的目標(註十三)。

在「黃金十年(Golden Decade)」的建設中,中國的工業年增長率平均高達9%左右。經濟的快速成長也帶動了城市化浪潮,中國出現了--北平(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5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而首都南京也經過國民政府10年的勵精圖治,成了地道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三)大力建設鐵公路與電報線路

同樣在「黃金十年(Golden Decade)」的建設中,國民政府共修鐵路3,793公里(東北三省修築的1,600公里未計在內),使中國本土(東三省未計在內)鐵路共達1.2萬公里。各省完成通車的聯絡公路約有21,000餘公里,同時,國府亦積極幫助閩、粵、桂、魯、川、滇、黔等省修建聯絡公路,共建成6,000餘公里。至1937年7月,連接各省的公路網已基本形成,總長度109,500 公里。包括完成公路工程者43,521公里,未完成公路工程的道路65,979公里(註十四)。佈線完成的電報線路也有10,000多公里。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