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掌握貨幣就掌握全世界:《金融世界大戰》選摘(1)

2015-12-26 04:50

? 人氣

美元是幾次金融貨幣戰爭的主角,雖然唱衰者多,但至今仍是在全球一枝獨秀。(取自網路)

美元是幾次金融貨幣戰爭的主角,雖然唱衰者多,但至今仍是在全球一枝獨秀。(取自網路)

「誰掌握石油就掌握所有國家,誰掌握貨幣就掌握全世界,誰掌握糧食就掌握全人類」 - 季辛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句流傳久遠廣泛的名言,其中那句「誰掌握貨幣就掌握全世界」,在近30多年的全球經濟與金融變局來看,又特別顯得真切─美國持續不斷的善用其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優勢,遂其伸張國家經濟、金融及國際政治利益之目標;而今日則是出現中國這個強力的競爭者。兩強的軍事衝突雖然未必發生,但金融與貨幣的爭戰,則早已開打!

二戰後建立的「美元本位制」

要談今日的貨幣與金融戰爭,就一定要從布雷頓森林體系談起。二戰前的歐美國家大部份實施金本位制,但事實上金本位制的僵化,無法支持持續擴大的全球經濟與金融,更難以因應波動又變化多端的國際經濟,因此實質上在二戰前金本位制就接近垮台。1944年7月,以美國為首的44國在美國的布雷頓森林公園召開會議,籌劃戰後重建全球金融體系,會中決定每英兩黃金為35美元,而各國的匯率則以固定的匯率與美元掛鉤─這等於正式確立美元的全球準備貨幣地位,型式上仍有金本位的味道,實質上則是「美元本位制」;而美國則有以35美元價格兌換黃金給其它國家的義務。

不過,這個被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全球金融體制,到七○年代終於走入末路。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時,美國占有全球黃金準備的75%,確實是一個可靠且有力的體系支撐者;但隨著各國經濟復興,而美國又扮演「全球最後消費者」的角色,各國認為固定匯率對其不利,紛紛向美國兌換黃金,導致美國在這25年間,黃金準備流失了三分之二。

美國終於受不了,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森在未與任何盟國商量的情況下,突然宣布停止黃金兌換,切斷美元與黃金的聯繫,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壽終正寢,全球進入浮動匯率時代。

第一次貨幣戰爭

這該可算是戰後的第一場貨幣戰爭,同時也被稱為「尼克森震撼」,西歐震驚到外匯市場休市一周,沒有人知道美元未來的命運,「美元的神話破產了」,「美元已從貨幣寶座上摔了下來」,「尼克森的絕望掙扎」,「美國的膿瘡破了」之類的標題充斥在歐洲的報紙上。西方各國政府、經濟和金融界、學者一邊倒的抨擊美國為了擺脫其自身的危機而採取的這種損人利己的措施。

但事實上,美國從來就不是一個謹慎、保守又有責任感的貨幣看守人,它總是根據自己的需求為所欲為,某個角度而言,美國是濫用其貨幣發行特權。有時狂印鈔票,把通膨輸出至全球;有時又為了壓制國內通膨大幅拉高利率,讓那些借了美元的開發中國家紛紛躺平(拉美80年代的債務危機就與此有關);甚至,在金融海嘯中,還把國內「有毒」的金融資產,與世界各國「盡情分享」,金融海嘯造成的全球資產損失,至少一半以上是其它國家幫老美在扛。

這種情況,其它國家早已隱忍多年─甚至早在60年代,法國總統戴高樂就已大罵老美爛用其貨幣特權而倡導回歸金本位制,法國是當時從美國「搬回」最多黃金的國家,也因此引發「尼克森震撼」。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中國、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國家,更是不斷呼籲改革國際貨幣制,並用盡手段想「架空美元」。

廣場協議與金融沙皇登場

近30年來,最精采且影響深遠的另一場貨幣戰爭,應該是1985年的「廣場協議」。上個世紀80年代,是「日本第一」的年代,對全球各國─特別是美國,享有鉅額貿易順差。老美忍不住了,控訴日本「操控匯率」,因此在1985年美國等5大工業國以廣場協議,聯手逼迫日圓升值。日圓在二、三年內,從230多元升值到79日圓。

廣場協議帶動日本的泡沫經濟時代,最終在90年代泡沫破滅,日本進入「失落的20年」,許多人都認為美國利用這次的貨幣戰爭,把潛在競爭對手日本打落到地獄中,這算是第二次貨幣戰爭。雖然日本跌入失落20年的原因相當複雜,並非純然是日圓升值導致的線性因果關係,但記取此教訓,在美國想逼迫人民幣升值時,許多中國財金人士都以廣場協議的案例,強力反對人民幣大幅升值。

而在1987年,雷根總統任命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為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他史無前例的擔任了整整19年的FED主席,一直到2006年才卸任;他任內經歷過1次股市大崩盤、2次經濟衰退、1次網路泡沫、多次的國際金融危機(墨西哥危機、亞洲金融風暴、俄羅斯違約);但他運用純熟的貨幣政策,多次化險為夷,創造了美國歷史上最長的繁榮期,更成為所謂「新經濟」的捍衛者。

他被稱為金融沙皇,在此之後,全球更明確的進入「貨幣時代」─貨幣政策成為主導國際金融、全球經濟的關鍵密碼了。FED成為全球金融與貨幣政策的號令者,所有人都引領注意著FED主席的講話、政策決定,因為這已經成為牽動全球資本市場最強大的力量了。

2008年金融海嘯 貨幣成為唯一的皇帝

2008年發生的全球金融海嘯,表面上是美國雷曼兄弟倒閉引發,實質上則是病因早已深入骨髓,這是透過幾年金融市場「創新」(把房貸證券化)把有毒資產行銷全球,最終讓全球發病。

這個因貨幣而發病的海嘯,各國政府提出的解方也是貨幣手段。各國央行多次聯手向金融市場注資上兆美元,以避免流動性枯竭;FED並率先祭出3次QE(量化寬鬆)手段,金額高達3兆美元以上。在2014年美國準備讓QE退場時,又換歐洲央行與日本央行接手大搞QE。

金融海嘯之後,全球經濟與金融幾乎都是環繞著貨幣打轉,沒有一個國家不受衝擊與影響。QE引發全球資本的大位移,對那些非核心先進國家的新興市場國家而言,不論資金進或出,都引發國內股市、匯率、及投資與經濟的衝擊。這些國家在貨幣升值時要打壓匯率,避免影響出口;資金流失時又變成要捍衛幣值、減少資本外移;許多新興國家官員都稱此為「貨幣戰爭」。

而在所有國家中,最引人矚目的又非中國莫屬。當歐美因海嘯奄奄一息、經濟停滯時,中國以4兆人民幣的財政政策支撐經濟,持續快速成長,現在已成為GDP達10兆美元,僅次於美國16兆美元的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中國主導成立的金磚國開發銀行、亞投行也隱然有與美國爭奪全球金融權利之勢。2015年8月人民銀行突然放手讓人民幣貶值,引發的全球金融震盪,及因中國經濟放緩,打亂FED升息計劃等事件,也顯示中國在全球金融的影響力已節節上升了。

未來中、美必然持續在全球的金融市場、貨幣政策方面持續角力─這應該就是一場方興未艾的金融大戰了。

不要太快看衰美元霸權

近幾十年來,不斷有看衰美國與美元霸權的說法─在上世紀那「日本第一」的八○年代,許多人認為美國沒落、美元也將跟著黯淡,但接著九○年代面向全球的卻是美國創造有史以來最長的經濟繁榮期,甚至隨著「蘇東波」捲起、鐵幕崩潰,美國成為全球唯一強權,預期中的美國衰弱伴隨而來的美元遭棄並未來臨。接著歐元誕生時,許多人也認為世界上終於出現一個可與美元競爭的貨幣;到2008年爆發從美國開始、延燒全球的金融海嘯,美國沒落之說再起。

金融海嘯之後,中國的實力與角色大大的凸顯出來,之後幾年全球的經濟成長,大概有2-5成是來自中國的貢獻。這段時間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各方預測何時中國可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時間不斷提前,從2030年到2025年再到2020年,美國的衰落又似乎指日可待;人民幣也成為搶手貨幣,「人民幣何時可取代美元」的猜測也紛紛出籠。

不過,回顧歷史,在美國超越英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之後一甲子,美元才正式接替英磅成為全球準備貨幣。中國經濟雖然蒸蒸日上,但美國仍是全球最大經濟體,所有最高端的科技、創新都來自美國,其在全球的霸權仍無人能取代;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美元計價的商品占多數,人民幣則是微乎其微。因此,人民幣想取代美元─或甚至只是與美元並駕齊驅,恐怕非要20年以上難以達到,所以千萬不要太快唱衰美國與美元。

勿掉入唯貨幣論陷阱中

此外,雖然貨幣對全球經濟、金融市場、甚至國力興衰,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但是否該變成以「唯貨幣論」的史觀,用來詮釋所有的歷史事件,恐怕仍應更謹慎。

大國博弈、強權爭鬥,所爭者、所思慮者,面相多且廣,絕對不僅止於貨幣面而已。而且以因果關係來看,所有大國的利益折衝、甚至百年來各場大型戰爭,背後一定看得到貨幣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但反過來把所有國家利益衝突、各國的戰爭,都以陰謀論方式說成是國際資本家、金融貨幣集團在背後的策動,是否合乎事實,恐怕仍需要更多證據。

本書《金融世界大戰》有系統的疏理了近代強權之間的貨幣、金融角力,且更多著眼於近金融海嘯之後的全球金融爭霸,提供有意了解此一領域歷史者一本快速入門的書籍,對有意掌握此一領域「大圖像」者而言,是能夠帶領讀者快速入門;而作者的基本史觀,雖然不同於主流的資本主義體系史觀,但也正好可提供讀者不同的觀點與思考方向,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本文選自晨星出版的《金融世界大戰》一書,本文作者呂紹煒為《風傳媒》副總主筆。本書作者田中宇為日本國際情勢解說家。1961年生於東京,東北大學經濟學部畢業後,先任職於東麗株式會社,後進入「共同通信社」。藉由廣泛閱讀世界新聞,確立其自成一格的方法論,並用以解讀媒體報導中的政治情勢。1996年前後,開始發行電子郵件雜誌「田中宇國際新聞解說」。

金融世界大戰立體書封.jpg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