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失控點》對愛情與道德的嘲諷與叩問 伍迪艾倫版的罪與罰

2015-12-06 15:00

? 人氣

美國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在第45部作品《愛情失控點》(Irrational Man)中,再度回訪了他鍾愛的主題:愛情、死亡、危機、某些行為是否永遠地改變了一個人,以及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的《罪與罰》。雖然電影與小說主角的想法與結局不盡相同,但他作品裡一貫的叨絮旁白,則成了鋪陳殺人犯心理與自我叩問的絕佳土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
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

《愛情失控點》描述一名對人生百無聊賴的哲學教授亞伯(Abe Lucas, 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飾)來到美國新英格蘭羅德島(Rhode Island)的一間大學,在令兩名女子為之傾倒的同時,卻仍然身陷酗酒、性障礙與寫作瓶頸等困境。觀眾在電影前半段除了看到熟悉的青春少女無限痴迷中年男子的老段子,對於知名哲學教授的學識與智慧只能拿來講課,卻絲毫無助於解脫自己的人生困境,可能也會感到莞爾。

愛情失控點。
總是茫然自失、酗酒兼自暴自棄的哲學教授亞伯。

在亞伯及貌美女大生吉兒(Jill Pollard,艾瑪史東(Emma Stone)飾)偶然聽見鄰桌客人的對話後,劇情急轉直下。那些亞伯朗朗上口的康德、齊克果、胡塞爾、沙特、存在主義與現象學都頓時失色,這位哲學教授這時就像杜斯妥也夫斯基筆下的《罪與罰》主角,認為殺死一個惡人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頹靡不振的亞伯也才重新掌握生活動力的秘密。

愛情失控點。
伍迪艾倫在關鍵的餐廳戲中指導艾瑪史東。

艾瑪史東 再度愛上熟男

這是美國女星艾瑪史東(Emma Stone)在2014年的《魔幻月光》(Magic in the Moonlight)後,第2度擔綱伍迪艾倫作品中的女主角。此片中她飾演女大學生吉兒(Jill Pollard),再度為年長10歲以上的男人神魂顛倒(《魔幻月光》男主角柯林佛斯(Colin Firth)較她年長28歲,瓦昆菲尼克斯也大她14歲)。

愛情失控點。
艾瑪史東在片中青春洋溢,很好地詮釋了一名聰明貌美的女大生。

伍迪艾倫表示,他在2010年的《破處女王》(Easy A, 2010)中發現艾瑪史東讓他想起黛安基頓(Diane Keaton)。伍迪艾倫與黛安基頓在1970年間曾為戀人,他為黛安基頓寫作的作品包括知名愛情喜劇《安妮霍爾》(Annie Hall);這部1977年的作品11日獲美國編劇工會(WGA)票選為影史上最有趣的劇作。

愛情失控點。
亞伯在「找到人生意義」後,整個人都精神起來。

伍迪艾倫描述,艾瑪史東與黛安基頓在其才能上都是沒有極限的。他很願意再與艾瑪史東合作,「她相當出色(she's a treat)。」

瓦昆菲尼克斯撐起全片主線

愛情失控點。
擁有良好家世與男友的吉兒,對散發莫名魅力的亞伯深陷情網。

這次則由瓦昆菲尼克斯飾演伍迪艾倫式的經典男主角:一名陷入存在主義危機的知識分子。他在課堂上稱哲學是「口頭上的自慰」,引用康德(Immanuel Kant)、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與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作為生活註腳,當然,他也讀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與米萊(Edna St. Vincent Millay)的詩。

瓦昆菲尼克斯曾以《神鬼戰士》(Gladiator, 2000)、《為你鍾情》(Walk the Line, 2005)與《世紀教主》(The Master, 2012)3度提名奧斯卡獎(Academy Awards),他表示自己一直很仰慕伍迪艾倫作為演員的表現。他回憶伍迪艾倫在《愛與死》(Love and Death, 1975)中特別困難的一幕,「大部分的演員會盡力表現出後悔的模樣,想讓自己看起來是個富有同情心的角色,但伍迪艾倫的表現真誠而直截。」

瓦昆菲尼克斯說,他感覺自己太努力去確保觀眾能夠了解,「那是我最討厭自己演技的部分。」他表示,伍迪艾倫在演出中並不要求觀眾的同情,而他希望能在他身邊,學到如何做到這一點。

伍迪艾倫的《罪與罰》三部曲

《愛情失控點》是伍迪艾倫在《愛與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 1989)與《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 2005)後,再度探索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式的道德抉擇。但在伍迪艾倫的鏡頭裡,俄國文豪在《罪與罰》中的自我探問與層層辯證,只剩下男主角僅靠片面之詞,就相信法官是絕對惡人的偏執。哲學教授的智慧幾乎只退化到算計完美犯罪與自保的工具理性,此外再無其他,英文片名「Irrational Man」的意涵這也才呼之欲出。

愛情失控點。
已經無法被男友說服的吉兒。

原本在亞伯面前顯得單純的女友吉兒,在亞伯犯案後卻層層抽絲剝繭,以各種推論發現真兇是誰。尤其吉兒在潛入男友家中,看見亞伯親筆所寫的哲學家鄂蘭(Hannah Arendt)名句「平庸之惡」(Evil of banality),更成為她篤信男友涉案的關鍵之一。亞伯在東窗事發後,卻再也無法說服小女友自己才是對的。雖然吉兒仍保有理性與良知、力勸男友投案,但亞伯最後的決定卻與《罪與罰》的結局南轅北轍,他自認天衣無縫的完美犯罪,則在一場意外與觀眾的驚嘆聲中嘎然而止。

當然,也留下了對於何謂愛情、何謂理性、何謂道德等一系列永恆謎團的思索餘韻。

愛情失控點。
因「完美犯罪」與「讓世界更好」而煥然一新的亞伯。

本片還是可以看見一些伍迪艾倫式的詼諧台詞(如「這正是這個世界需要的,另一本關於海德格與法西斯主義的書。」),但《愛情失控點》有些介於懸疑、愛情與哲學思索間某個不上不下的位置,再加入一點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1951)的轉折。

12月將年滿80歲的伍迪艾倫8月接受訪談時表示,是首任妻子哈琳˙羅姍(Harlene Rosen)讓他發現了存在主義。在協助修讀哲學的哈琳寫論文的時候,伍迪艾倫發現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善惡的彼岸》(Beyond Good and Evil; 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與丹麥哲學家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的《恐懼與戰慄》(Fear and Trembling; Frygt og Bæven)中提及的概念,與瑞典導演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作品、及伍迪艾倫當時在讀的俄國小說中的概念是相同的。

他指出,「總是生命或死亡的危機、謀殺、自殺、攻擊。這很誘人。我變得對它們非常有興趣。」

對於另一個恆常的主題,伍迪艾倫則表示,愛情也是一種消遣(distraction),「它無法拯救你。它只能讓事情比較沒這麼糟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