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紅色供應鏈 台灣的三張王牌

2015-12-01 17:06

? 人氣

面對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台灣企業不管打亞洲杯或世界杯都會碰到! 台灣的產業政策是什麼?業界該如何面對競爭,找到新出路?

中國發展「進口替代」策略,不管是走快速併購路線的紫光集團,或者自行發展技術的華為,都是循著國家的產業政策前進。面對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台灣的產業政策是什麼?業界又該如何找出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紅色供應鏈是中國發展的藍圖,透過5年規畫,把市場力量轉為國家的力量」,學界出身、對台灣企業有深入研究的櫃買中心董事長吳壽山分析,中國內需市場夠大,是它的優勢,有人形容這是「紅色軍隊」,但這是擋不住的。台灣不是計畫經濟,而是透過市場競爭,連結到全球的成長率。

「台商為什麼要『碰』紅色供應鏈?為什麼要關心它?可不可以雙方搭配?」吳壽山把問題分作三個層次。他認為,首先,企業可以思考,要不要和紅色供應鏈競爭?如果不想,可以閃避,那就是走升級的路。其次,有些產業是中國進不來的,就像陽關道和獨木舟,如果根本不會競爭,就不必煩惱這個問題。最後,如果產業層次和中國接近,雙方是否有機會搭配、對接,一起出去「碰」別人。

不想正面纏鬥 就走向升級

台商在全球產業的競爭力如何?也有三種代表性的說法,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就說,「台積電供應鏈的強度勝過紅色供應鏈」,這是技術取勝;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指出,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只是一個炒股投資者」,但同時,鴻海集團積極投資印度,以及機器人、LTPS(低溫多晶矽)等新技術;至於DRAM,技術投資太燒錢,「美國、日本都做不起來,台灣2009年整併案在立法院沒過關,我覺得就沒有機會了。」1975年進入工研院,也是引進半導體產業最早的種子部隊的富鑫創投董事長邱羅火說。

所以,重點是台灣如何走向升級,走出和中國纏鬥的命運。吳壽山以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去年來台演講的研究資料為例說明,台灣該如何思考未來強力發展、哪些是該棄守的產業。

該研究是以台灣產業在全球出口市占率的變化來區分為四類,依序是:產業在全球占有率高、且持續成長者;其次是占有率低、成長中;占有率高、衰退中;占有率低、衰退中。

以一二年的統計資料,資訊科技、分析儀器、通訊設備、化工業等都是第一類,這是台灣「有實力」的產業。其次,台商占有率不算高、但正在成長中,是「有潛力」的產業,例如觀光、自動化、煉油製品、生技製藥等。第三類是台灣企業市占率大、但在萎縮中,也就是優勢正在變弱,包括化纖、生產製造業、金屬製造等,目前看來正是受到紅色供應鏈威脅最大的產業區塊。

Wealth-490-3-b-面對紅色供應鏈台灣的三張王牌【合作媒體版權所有,請勿再用】
 
Wealth-490-3-c-面對紅色供應鏈台灣的三張王牌【合作媒體版權所有,請勿再用】
 

潛力產業 也要政策推一把

「政府的工作就是,把資源從趨勢轉弱的產業中抽出來,注入在趨勢轉強的產業中」,吳壽山認為,要把放在第三類產業的資源,轉到有潛力、正在成長的第二類產業當中,這是台灣產業轉型發展非常重要的策略。

再以今年9月最新公布的資料來看,台灣企業市占率高、三年來又持續成長的產業包括主機板、高爾夫球頭、個人導航設備、晶圓代工及封測等。而考慮產業的成長性、技術的進入障礙,高盛證券的研究從全球競爭力的角度切入,結論也是:台積電是所有台股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既有競爭力、又有成長性的企業。

除了晶圓代工及封測業以外,IC設計也是台灣強項,但是政府不開放陸資參股,中國大陸就會直接高薪挖人,或者進行市場管制,阻止台灣製產品銷售,比晶圓代工業面臨更大的紅色威脅,變數也大;由於晶圓廠技術持續進步,IC設計公司要開發產品的成本大增,也造成國際間的併購潮,這就是安華高、英特爾進行併購的主因,台灣必須制定更合時宜的政策,一旦錯過合作的機會,就很難回頭。

但華邦電子董事長焦佑鈞認為,台灣已經放太多資源在半導體產業,應該多關注台灣在全世界舞台上異軍突起的產業。從麥可.波特的分析裡能看到如機能纖維、布料以及高階腳踏車、電動二輪車等,代表性企業如儒鴻、聚陽、美利達、巨大等,符合國際間的運動休閒風,這些產業也不是資本密集產業,又有少量多樣的生產特性,是未來政府制定產業政策可以著墨之處,也符合將資源投入轉強產業的策略。

簡單講,產業升級的核心是,如果產業夠強,當然不必害怕中國的競爭;但是轉弱的產業,台商只能面對,與其日後被淘汰,不如趕快找新路。「在戰爭上戰死可能會再生;怕是被拖死,站不起來,才是真正的成本,」吳壽山說。

兩岸談合作 先喬遊戲規則

在兩岸合作方面,邱羅火認為,短中期看,中國太有錢但缺乏技術,兩岸合作時一定要訂好條件,保留多少產值或多少產量給台商或台灣,這是能做到的。因為中國地方政府有業績壓力,包括創造就業和增加產值等,所以有談判的空間。至於長期在台灣生根的產業,「中華民國投資不是重資本、蓋廠,要像瑞士一樣輕薄短小,又賺大錢,像生技公司。」

當然,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台灣不管打亞洲杯或世界杯都會碰到的。

有30年投資銀行、創投經驗的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指出,台灣要把產業做大,有4條路可走,第一是台灣人自己合併,就像IC通路商大聯大一樣,結合業界的力量,取得規模利益,增加效率。第二是台灣人自己去打世界杯,但需要在併購國際企業、吸引國際人才等方面鬆綁法令。例如中國企業併購了國際IC設計公司,惟獨台灣的子公司不能賣,還要獨立處理掉,法令不合時宜。第三是台灣也成立主權基金,支持國家的產業政策。第四則是重新制定產業政策,打造下一個明星產業。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財訊雙周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