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黑暗公關與金融科技

2015-12-03 06:40

? 人氣

這個華爾街基金分析師的一天雖然有些簡化,但基本上符合真實情境。如果將湯米換成每天滑手機看臉書、玩LINE、透過淘寶跨境網購的消費者,可以發現兩個「用戶情境」高度類似,華爾街金融業者的「數位行銷」手法,與當今各種網購平台與社群新媒體的公關宣傳策略,本質上亦無不同。資訊科技的進步,已經讓許多過去金融市場中的高端用戶的工具「大眾化」,這意味著隨著社群移動互聯網持續發展,與一般消費者相關的信息生產、傳播、解讀、甚至購買決策與行動,可能有愈發「金融化」的傾向。公共關係策略諮詢業者,是分時分眾分銷情報的專家。公關作為一種商業競爭工具,在高度互聯互通的全球市場,因此有了準金融科技的屬性。「客觀真實」也不再具有絕對性。回顧前面湯米的例子,再想想astroturfing手段若應用在金融市場上會有何種後果,不難發現像Muddy Water這樣的放空研究機構,其實類似惡意程式,是一種金融資訊超限戰的有效武器,但目前似乎並沒有相對應的監管反制技術。以全球最大的廣告公關集團WPP為例,一年營收115億英鎊中,有多少比例與這類活動相關?僅憑公開資訊很難有答案,但這個比例肯定不是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示
 
圖示
圖示
圖示
圖示

面對如此複雜又高度專業化、技術化、甚至武器化的新型傳媒生態,消費者隱私與確保購買決定是經充分告知的相關保護措施,就有必要以資訊安全與金融秩序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其實是另類的「食品安全」問題。如果市場中充滿著雜訊與資訊,倘使消費者缺乏足夠的知識、經驗與工具來明辨是非,做出獨立判斷,自由市場將成為大戶坑殺散戶的修羅場,這顯然不是主張健全法治的公民社會應該允許的情境。公關作為一種技術,應該以消費者賦能(consumer empowerment)為宗旨,而非以意識形態灌輸(ideology indoctrination)為目標。這條線該如何劃分?

最近亞馬遜向一千名在其網購平台上張貼假評鑑的用戶提告,就是在嘗試劃出一條邊界。由此延伸出來的商機,就是數位聲譽管理與防護服務。在「五毛黨」張揚過市,瞎話張嘴就來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無論是個人或是企業,在網上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聲譽、形象與品牌的管理,不能也不會一直是監管的灰色地帶。歐盟要求Google刪除令部分政客「尷尬」的隱私,雖然有矯枉過正的可能,但在言論自由、人權隱私與競爭秩序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如何預防名譽損害、公眾人物的名譽是否有部分屬於公共品(public goods)可受公評、名譽受損後如何量度與回復其損害等等爭論,必定會在互聯網發展的前線持續相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