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不斷變遷,我們要如何改造社會─《如何改變社會》選摘(中)

2015-12-21 05:00

? 人氣

他們呼喊著「推翻體制」,但這不是指奪取政權,而是追求廣義的「自由」。在這個共通理念之下,有時候因為工業發展而蒙受環境破壞之苦的人們,與要求平等權利的少數民族就會串聯起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於六○年代,以年輕人、女性階層為中心的社會運動,代議民主制常常成為批判的對象,運動一方則以「直接行動」進行訴求,因為他們是不可能在議會取得多數的少數派。

當時社會上的多數派,在經濟條件變得優裕後,開始對政治冷感,議會政治反映的就是這些多數派的投票結果,苦悶的年輕人與遭受歧視的少數民族或少數族群,既不可能成為社會上的多數派,也無法取得議會的多數席次。在早期,就連反越戰也只是美國一小部分人的意見。

為了要在這樣的局面下提出異議、喚醒更多人關注,議會民主制之外的直接行動開始受到重視。其形態大多為遊行或靜坐等非暴力行動,或訴求自由的音樂與文化活動,但也有部分社會運動逐步演變成恐怖主義行動。新社會運動就這樣展現了,與過往的勞工運動完全不一樣的面貌,比起在議會中通過相關法案等戰略,行為者重視的反倒是展現自我,所以就有學者把重視自我表現視為「新社會運動」的特徵。

新社會運動的重要前提是年輕人與女性的存在,他們被認為是具有一致性的整體。

根據英語世界的學術研究,意指青春期的字彙「adolescence」,是出自一本一九○四年出版的心理學專書的書名;當時它僅被當成專業術語,不為一般日常使用。而「teenager」也是一九四○年以後才出現在美國的新字彙,在日本也有類似情形。在一九五四年時日本學者就寫道,「日本並不存在『青春期』」、「並不存在小孩與大人之間的過渡期」。

當然也有些人持不同看法,但不可否認的是,不少研究都指出「小孩」或「年輕人」的定義並不明確,而這可能來自於以下兩個因素。

第一,在近代化以前的社會,只要能勝任工作或者完成「元服」儀式,就馬上會被當成大人對待,所以並不存在過渡時期。《忠臣藏》裡的大石主稅,才剛完成「元服」儀式不久,年僅十四歲的他就擔任夜襲仇家的後門部隊隊長。身形已是大人,但尚未獨立生活,未來的走向也還不明確,是中高等教育普及後才出現的現象,因此學生往往變成「年輕人」的代名詞。

另一個原因是,在過去,身分與階級差異比年齡的分別來得重要。就算年齡相仿,以前的人也不會把年輕農民與大戶人家的少爺,一起放在「年輕人」這個框架理解;畢竟他們的文化、煩惱既不相同,經歷與所思所想也有所差異。同理,以前的人也不習慣把農家的女主人,和有佣人隨侍在側的「貴夫人」置於「女性」這個框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