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靖觀點:知識分子與國際主義運動── 閱讀陳逸松回憶錄的聯想

2015-11-20 06:10

? 人氣

1941年,《台灣文學》同仁的鹽份地帶文學之旅,陳逸松立於前排左三。(來源;批判與再造)
1941年,《台灣文學》同仁的鹽份地帶文學之旅,陳逸松立於前排左三。(來源;批判與再造)

再看看他為了掩護蘇新而在日本坐牢、被刑求,吃盡苦頭。他用心描述蘇新在羅東組織伐木工人、礦工的經過,也可見他對於勞動者組織、團結的嚮往。正是這種素樸的國際主義精神,讓他在日本殖民政府眼中,始終就是異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陳逸松扶助弱者、重視團結、喜歡群體生活,而其反殖、反帝的意識又如此堅定,這都是十九世紀第一國際的基本精神。從國際主義的角度來了解陳逸松當年的思想狀態,也許可以讓我們更能深入當年知識份子的內心世界。

從第一國際開始,國際主義的核心精神,就是要讓被奴役者、被壓榨者、被剝削者以及所有被異化的勞動者,從惡劣生存條件下解放出來。而解放的動力來源,一方面是勞動者不分國界的團結與互助,另一方面就是知識分子分析世界的能力以及改變世界的意念,就像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題綱》第十一條所寫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陳逸松喜歡團體,也喜歡讀書。他朋友多,藏書更多。從他的敘述中,我們看到他在殖民體制之下如何自求解放,同時也苦心協助同志投入解放的事業,這樣的精神,與十九世紀的國際主義,血脈相連,意氣相通。於今,我們重新閱讀陳逸松,不能不看到台灣早年知識分子磅礡的氣象與寬闊的格局。而這正是我們在今日所失落的。

相聚於北京的台灣左翼青春。左起:林如才、陳逸松、蘇新。(來源;批判與再造)
相聚於北京的台灣左翼青春。左起:林如才、陳逸松、蘇新。(來源;批判與再造)

註:
1. 曾健民著,《陳逸松回憶錄(戰後篇):放膽兩岸波濤路》,聯經出版公司,2015年11月4日出版。

2. 陳逸松愛女陳雪梨為其父親回憶錄的出版籌備系列活動,如下:

跨越時代,為歷史補白 — 陳逸松和他的時代 系列活動

 

*作者為INTERCOLL(International Collective Intellectual)亞洲地區召集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