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河蟹談起......

2015-11-07 06:10

? 人氣

馬英九總統興高采烈準備「馬習會」,卻意外引發「河蟹」事件。(顏麟宇攝)

馬英九總統興高采烈準備「馬習會」,卻意外引發「河蟹」事件。(顏麟宇攝)

11/03 晚間,一篇自由時報(電子報)率先刊出的馬習會新聞,彷彿午夜槍響,讓整個社會陷入一陣騷動、譁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這場突如其來(即將到來)的兩國元首會面,不只將「經濟」、「國防」、「外交」等議題帶出場,也再度將二十餘年來爭論不休、但遇到「錢」就會被暫時擱置的「民主」、「自由」拉起。

時近午夜,中央社、中時、蘋果、聯合......各傳統主流平面媒體紛紛以「即時」、「最新」報導。剛結束一通網路電話,在我覺得尚無進一步消息,先來去洗洗睡的夜晚,許多學者、記者等相關人士正熬夜撰文,嘗試用自己的專長切入,分析、評論、報導這起事件。

而隔一日醒來的早晨,在「純政治」的議題外,一起事件翻攪了台灣的社群網路。

我在上午九點到了實驗室,配著牛奶麥片,滑著臉書,獨立評論@天下的一則《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引起我的興趣。原因無他,只因我認識作者 ── 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 黃丞儀 ── 縱使對方和我僅有一面之緣,和幾次書信往來。

圖示
圖示

還沒看過文章,或壓根兒不知道這起事件的朋友,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為何文章連結是在想想論壇,而非獨立評論?其實這就是前言所謂的「純政治外的事件」。

自我審查

獨立評論的編輯們一開始很有效率地在作者要求的時間點將文章上線,但卻在一小時餘自行撤除。縱使作者抗議,仍得到權宜之計的回答。《 馬習會前,天下把我的文章「河蟹」了? 》一文已經很明白地陳述事件發生始末,這裡不再贅述。事情發生後,黃丞儀副研究員其實並非孤軍一人,不只鄉民聲援,獨立評論的各專欄作家先後在社群網路公開聲明退出獨立評論[],並要求編輯群將過去文章撤稿。

事情演變至此,或許是獨立評論的編輯群始料未及。「作家群撤稿」的骨牌效應等於是對一個評論網站釜底抽薪,「沒有評論文章的獨立評論」或許是本週最可笑的笑話之一。而所謂「提由滅火」,應該就是在說馬岳琳編輯(or記者?)的貼文或獨立評論@天下的聲明稿

其聲明稿表示:

媒體被社會賦予第四權,有責任透過守門人的把關,反映不同意見,以促成更公平、美好的社會。兩岸關係是影響台灣命運的關鍵議題,《天下雜誌》認為更需格外謹慎。

有鑑於馬習會屬於重大公共議題,需要讓社會大眾有相對嚴謹與完整的理解,因此「獨立評論@天下」將同步邀稿各方立場,讓多元觀點並陳,提供讀者更完整的、全面的解讀。

不知道大家對於這樣的聲明內容有何看法?但「獨立評論網自行撤稿」事件,其意義遠大於表面上的紛爭。

正如原獨立評論 [經濟五四三] 作者群之一的林明仁所發表的聲明所言:

現在編輯台以「考慮獨評還無法有其它觀點的文章上線」、「馬習會層次遠高於一般議題」這些理由將文章下架,代表只要編輯部認定這篇評論「層次遠高於一般議題」,獨立就要擺到一邊。而所謂平衡觀點,是要靠更多的言論才能成立,而不是靠撤除言論。這不是干涉,那什麼才是干涉?

 

上架代表主編已經完成守門人任務、決定此文發表,但是撤稿就表示是有更高層的人推翻了主編原先的決定。如果主編盡忠職守,守門人的任務就已經完成,不需要另外有撤稿與否的決定。如果認為主編擔任守門人有虧職守,那應該是懲處或甚至撤換主編。

或許你會覺得:「如果今天是一個編輯失誤,讓一篇不適合的文章上線,難道整個主管群沒有權利先將文章下架嗎?」但是,說這句話的同時,其實也代表了我們對於「言論自由」還不夠了解,還無法接受「應得的自由」。

新聞自由
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無可替代。

言論自由,真的不是「說說而已」。就拿關鍵評論網來說吧!身為目前台灣最大的評論網站,除了所謂「針砭時弊」的即時評論以外,各種千奇百怪的論點都有。以我這種無法接受「中國夢」、「中國好棒棒、台灣軟趴趴」、「國民黨一百分」思想的人,有一回,看到一篇吹捧洪秀柱的文章在深夜精華時段上線,差點沒快吐血。但是,這就是一個評論網站該做的事,這篇文章到現在也沒下架。

新聞自由的主要目的,不是保障新聞媒體成為一個公眾討論的中立性論壇,而是在於維護新聞媒體的自主性,以保障新聞媒體能成為三權政府以外的第四權,以監督制衡政府。 同樣的言論自由亦然。

評論網站或許可以利用社群流量時間範圍的差異,來運用讓某些文章得到較高曝光率、觸及率,這種「技巧」並非侵犯言論自由。獨立評論編輯群無法理解的是:「一席言論的於憑有據、正確性是由『大眾』決定,而不是由『小眾』判定。」市場會決定一個商品是否有繼續販售的價值;同樣的,一篇文章、一席觀點,閱聽者會憑藉其所受的教育、經驗自行判斷是否合宜、正確。「好或不好」牽涉到的是媒體的謹慎責任 ( duty of care ),但謹慎責任和事後下架沒有直接關係。

正如作家楊索《殷允芃女士應為言論審查公開道歉》所寫的:

所謂「媒體社會責任」,是基於媒體的公共性,以社會大眾、國家的利益為優先,善盡監督守望言責。媒體有其意識型態可透過社論表達立場,但不是由媒體掌控言論。

獨立評論編輯群的所作所為,在在向大眾說明:只要文章帶有「嚴厲批判當權者極其行政作為」以及「反對極端泛中國(pro-China)思想」的意向,就必須被審查。如果他們真的「 有鑑於馬習會屬於重大公共議題,需要讓社會大眾有相對嚴謹與完整的理解,因此「獨立評論@天下」將同步邀稿各方立場,讓多元觀點並陳 」,就應該力邀不同觀點的評論家撰文,而不是下架先上稿的文章。

還記得邦迪事件嗎?一開始,關鍵評論網得到的文章是正向觀點(支持邦迪),文章上線後沒過幾日,反面報導也跟著嚷嚷。這就是最好的例子,當大家在為邦迪和其同伴喝采後,才發現他所代表的立場,並不是那麼站得住腳;而大力正面報導的FOX新聞台,其在美國的閱聽者觀感,就和台灣的中天、中視、TVBS差不多......但這就是多元觀點的珍貴,幫助我們釐清真相。言論自由是在守護可以釐清真相的「機會」,機會不是理所當然的。

邦迪事件。(截取自視頻)
邦迪事件。(截取自視頻)

程序正義

回到馬英九「先生」所領頭的這起事件。很多人或許會說:「這件事其實有其意義和價值,他有權力這麼做。」和一年半前,群眾力擋服貿過關的時候一樣:「如果服貿是好的,那就算程序有瑕疵,政府還是可以執行啊!反對的話,不就是在反對我們的經濟未來嗎?」

上述的想法,總是容易讓人聯想到歷史上各個「盛世」年代。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大化革新......甚至是俄羅斯帝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開明專制」。的確,在那樣子的年代,整體經濟繁榮、社會大致安定,是我們都嚮往的局面。

但是,開明專制仍然無法取代民主的原因在於:「開明」很容易隨人而消逝,「專制」卻是長遠的影響。一國元首主政,縱使做得再好(不只是剪綵王之類的聲望好),也不能因此而延長自我任期,這就是最顯而易見,避免專制取代民主的例子。如果希望好的政策延續,就應該尋求下一任執政團隊的認同,而非一以貫之。

「程序正義」 不僅是解決爭端和資源分配過程中的公平理念,其必要價值更在於避免動盪、確保長遠的穩定。也是為何黃丞儀會在文中譴責:

從目前已知的情勢發展來看,總統並沒有事先將此一「重要事項」交由行政院院會討論、甚或議決(如果有,請公布會議記錄)..... 所有行程都訂好了,才叫行政院院長和總統府秘書長去立法院報告,簡直視中華民國立法院為橡皮圖章。這種情形在審查服貿協議時,就已經上演過一次,其結果就引發了佔領立法院的大規模公民運動。但馬總統絲毫不以為意,繼續我行我素,再次將憲法當成具文,違反「國家重要事項」必須依循的憲法程序。

如果說上述是針對馬政府違反程序正義的批評,那麼曾柏文先生在《獨立評論@天下錯在哪裡?》一文也對於該編輯群的程序不正義有很明確的譴責。

林明正先生也表示:「言論自由是民主最重要的基石,而民主則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要件,這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中早有闡述。 」當政府大聲疾呼各界反對聲音 「太過腦補」、「逢中必反」,我們必須靜下來想一想:「過去只是一個海協會代表來台,路上的國旗、人民自行攜帶的國旗就得被收起;今日馬英九都還未見到習近平,媒體就開始『自我審查』,這怎麼能不教人擔憂、抗議?」

再者,一國元首即代表國家。馬政府竟能對於自己在與中國領導者見面時「互稱先生」感到自豪,著實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官銜」是有法律地位的,不然何必創造「總統」這個詞彙呢?「領導人(leader)」和「總統(president)」有其差異,媒體撰文是一回事,具有法律地位的官銜為何要自我擱置呢?雙方見面的程序已經偷偷摸摸到如此地步,連見面時的稱謂也得如此見不得人嗎?

一個健全的民主制度,本來就應該容許人民將大部分的精力用來追求個人的生活目標或自我實現。正因為這樣,媒體能否監看政府運作,將資訊不偏不倚地傳達給民眾,就顯得更為重要。這也是為何「監督政府」會是媒體的最主要功能了。(見《各種偏頗和腦殘報導之後,媒體還配享有新聞自由嗎?》 )

結語

我們希望台灣民主更深化,正是因為台灣距離真正的民主還有一段距離。民主不是每四年來一天;也不是讓在位者任期快到之時,給人們嘗點甜頭,就能恣意妄為好一陣子。民主的代價是很高的,過去有很多先賢為此而奮鬥、甚至付出性命。我們為了保護她,能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將決定台灣未來在各方面發展的高度。

註:至目前為止,除黃丞儀外,已有王道一、佘健源、馮勃翰、劉玉皙、林明仁、張娟芬、 顧玉玲、 吳介仁等八人退出獨立評論。

*作者就讀中大材料所,另一個身份是是TEDxNCU 的 Licensee。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