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收容所屢遭火焚 瑞典苦尋道德平衡點

2015-11-03 18:56

? 人氣

蒙克達爾難民庇護處遭縱火。(美聯社)

蒙克達爾難民庇護處遭縱火。(美聯社)

遠自加薩(Gaza)跋涉至瑞典尋求庇護的資工系學生穆斯塔法(Mustafa)一周前抵達西南部的蒙克達爾(Munkedal)。「第1個晚上,我感到很安全,」他說,「隔天,接待處就被燒毀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4名在蒙克達爾接待所的難民自窗戶逃出,躲至附近建築中。如今,他們必須在接近零度的氣溫中,於夜晚輪班巡邏,以免他們的臨時避居所再遭攻擊。瑞典警方保護難民的人力有限,國安局也已經提供協助,派出配有紅外線攝影機的直升機加入夜間巡邏。

包括蒙克達爾,瑞典過去1個月間已有超過10處難民收容所遭縱火。無人喪生,但也沒有嫌疑犯受逮捕。前瑞典社會民主黨(SAP)領袖薩琳(Mona Sahlin)認為,這些縱火案可能指向一個極右派團體的存在。

消防員協助撲滅蒙克達爾縱火案的火勢(美聯社)
消防員協助撲滅蒙克達爾縱火案的火勢。(美聯社)

大量接收難民 瑞典面臨制度「崩潰」

瑞典是歐洲國家中對難民最為包容的國家之一。人口不到1000萬的瑞典,2015年收容的難民人數上看19萬人。每4名提出庇護申請者,就有3名獲得批准。也使得瑞典在人口均數上成為歐洲接納最多難民的國家。

但隨著難民危機延續,且歐盟各國應對難民標準不一,承受更大壓力的政府也不得不有所保留。

瑞典外交大臣瓦爾斯特倫(Margot Wallstrom)於10月底接受瑞典《每日新聞報》(Dagens Nyheter)訪問時表示,「我想大部分人會同意,我們無法每年都接收19萬名難民。長期下去,我們的體制會崩潰。」她也表示,瑞典將施壓其他歐盟成員國,分擔照顧難民。

外交大臣瓦爾斯特倫(美聯社)
外交大臣瓦爾斯特倫。(美聯社)

民調顯示,大部分民眾支持政府收容難民,但也出現觀點兩極化的現象。

種族主義釀生少見的仇恨犯罪

10月22日,在距離蒙克達爾不遠的特羅爾海坦(Trollhattan)一間學校,發生蒙面男子持劍攻擊師生案,造成2死2傷。警方確認攻擊者為21歲的佩特森(Anton Lundin Pettersson),他沒有犯罪紀錄,也未加入政治組織,但曾註冊加入由「瑞典民主黨」(SD)主導的反移民公投宣傳活動中。

依據佩特森的社群活動紀錄,警方相信他是一名具有納粹思想的種族主義者,也使這樁攻擊案蒙上在瑞典相對少見的仇恨犯罪(hate crime)陰影。特羅爾海坦該學校周圍社區,約半數居民出生於外國,許多學生為外來移民。

反移民極右勢力崛起

沒有證據顯示反移民的右翼黨派「瑞典民主黨」與縱火案有任何關聯,其黨魁也譴責這樣的行為。但其支持度的確在難民危機中有長足的增長。

根據民調機構「YouGov」8月民調結果,SD獲得了25%的支持,勝過執政的「瑞典社會民主黨」(SAP)(23%)與反對黨「溫和黨」(Moderates)(21%)。目前SD為國會第3大黨,扮演關鍵少數的角色。

(SD鼓勵溫和、有限的移民政策的宣傳廣告)

SD移民議題的發聲主力議員、27歲的維契爾(Markus Wiechel)表示,「我們得讓想來瑞典的人知道,他們不受到歡迎。」他承認,自己的發言在幾年前會飽受社會撻伐,但SD如今被視為阻止瑞典經濟受難民威脅的「救星」。隨著情況改變,他說,「我們更受到社會認同了。」

外交大臣瓦爾斯特倫抨擊SD促長了一個對移民抱持敵意的社會氛圍,包括公布難民庇護所的地址。許多庇護所設在鄉間,這裡也是極右勢力較為強盛的地區。目前瑞典移民署已保密處理庇護所等難民棲居之處,以防止他們受到攻擊。

價值觀衝突 瑞典尋求認同平衡

在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難民收容所也曾受到攻擊,但這些攻擊事件在瑞典激起了一定程度的認同危機。

瑞典歷史學家特雷格(Lars Trägårdh)10月接受電台訪問時描述,瑞典正在歷經2種理想的衝突。一種是瑞典本國的傳統價值,這包括高賦稅(幾乎與IKEA同樣成為瑞典的招牌印象)、高就業水平、穩當的住屋保障與社會福利。

另一種則是普世的人道關懷,一個自我期許作為歐洲「人道強權國家」(humanitarian superpower)的形象。長期以來,對人權的重視是瑞典的跨黨共識,也使得政府試圖將幫助弱勢者的道德直覺,置於守護人民基本價值之上。

瑞典首相勒文夫10月22日視訪特羅爾海坦學校攻擊案(美聯社)
瑞典首相勒文夫上月22日視訪特羅爾海坦學校攻擊案。(美聯社)

瑞典首相勒文夫(Stefan Lofven)曾對難民遭攻擊事件表示,「為保全性命而前來瑞典(尋求庇護)的人,應該能夠在此感到安全。......這不是我們所知的瑞典,不是我感到驕傲的瑞典。」

但隨著極右勢力及難民攻擊事件頻率上揚,瑞典必須在難民議題上小心地邁進,才能在不危及本國價值觀的同時,為歐洲繼續高舉人道的火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