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歷史與文化的「清洗」! 國民黨命運解析

2015-11-03 06:30

? 人氣

看看下面例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從大陸所帶來的黃金,到底對台灣經濟有沒有貢獻?       

陳水扁時期,一位學者型綠營高官發出質疑,那些黃金成色不足,只有92%含金量,并非99.99%,而且對台灣的經濟貢獻不大。殊不知,在上世紀50年代,還是金本位制流行的時期,黃金儲備是穩定經濟金融、控制通膨已經貨幣發行的基礎,而非用於實質交易和支付。金本位制直到1970年代才崩潰。

二、大陸有沒有人才對台灣的經濟做出貢獻?

一項由《天下雜志》所作的民調,孫運璿被評定為台灣歷來,品格操守最佳的政治人物。甚至高於蔣經國,自然也遠高於現在所有檯面上的政治人物。被台灣媒體譽為,「帶領台灣迎向光明,謀划經濟前景的人」。

在孫運璿擔任行政院長期間,1977到1984的六年內,國民所得從1182美元增長為3134元,將近翻了三翻增。而孫任內所推動高科技研究(工研院),以及因此而帶來的半導體產業如台積電,至今仍具有全球性的領先優勢,為政府每年帶來可觀的收益。

雖然擁有極高民間聲望,不過作為「外來政權」的楷模與榜樣,孫運璿仍受到綠營政客的批評。一位前綠委表示,因為他沒有接受李登輝的指導與規勸,發展台灣汽車工業時,捨棄李登輝所建議與日系的豐田汽車合作方案,而選戰了條件較差的FORD汽車,讓台灣錯失發展汽車工業的良機。另一位綠營前縣市長,則借用日本學者的言辭批評他,只追求經濟增長,不在乎環保,貽害了台灣的環境。

於是乎,不少綠營的民眾中給他新評價,「孫運璿只是空擁虛名而已」,「一個平庸的行政官僚」,「只是因為精通俄文的關係,而和蔣經國套上近乎」。

台灣經濟發展的兩位規畫師,孫運璿與李國鼎。(中研院提供/孫運璿學術基金會官網)
台灣經濟發展的兩位規畫師,孫運璿與李國鼎。(中研院提供/孫運璿學術基金會官網)

三、陳水扁在台北市長任內,將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又在總統任內將「中正機場」改名「桃園機場」,廢除有關蔣介石的紀念日,並把「中正紀念堂」改名為「民主紀念館」,原本「大中至正」牌匾變成「自由廣場」。

這些都是較為「正規」的作法,進而引發「不正規」的仿效。小道消息和網路傳聞,更是打擊國民黨和「去中」,強而有力工具。藍營只會透過粉絲團來自我美化一番,綠營則善用這種低成本、高效能的武器。

六月反課綱前期,有老師以新課綱把中華民國最高峰變成了「喜馬拉雅山」,而不是「玉山」,質疑新課綱閹割了台灣主權。而事實是,課本裡明明只有「玉山是我國最高峰」、「東亞第一高峰」的敘述。「我國最高峰是喜馬拉雅山」之說,完全出自網路傳聞。諸如此類事例,不甚枚舉。

國民黨之所以失去民心、民意,不全然是民眾對兩岸經貿紅利被少數企業獨佔所造成的不滿,以及痛惡國民黨至今仍保有龐大的黨產。 其根本的癥結在於,通過二十多年來的獨派大佬的「運籌帷幄」與綠營的步步為營,「去中國化」的工程已大致完工。

喜歡這篇文章嗎?

韋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